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歌①
①〔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歌〕1923到1924年,朱自清先生在这里任教,写了这首校歌,期间还创作了《温州的踪迹》。
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前身为中山书院,1759年由温州知府李琬创建,地址在2013年的实验中学(仓桥巷)。
1902年晚清大儒、教育家孙诒让改其为温州府学堂,后改为浙江第十中学堂。
1912年改名为浙江省第十中学校。
是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前身。
②〔雁山〕泛指温州雁荡山。
雁荡山分南北两山。
南雁荡山在平阳县,北雁荡山在乐清市。
北雁荡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长来栖宿,故称。
③〔云影〕白云投射下影子。
言天高气爽,景色明媚;又言其变幻多姿。
④〔瓯海〕旧县名。
这里指代温州。
⑤〔潮淙〕潮水淙淙。
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淙淙三峡水,浩浩万倾陂。
”这句说瓯江潮水之气象万千。
瓯江江心屿江心寺有南宋王十朋对联:云朝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散,朝(潮)长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此两句描写了云起云散,潮涨潮落的景致,正代表了温州壮丽奇妙的景色。
淙,流水声音。
⑥〔钟灵毓秀〕钟,汇聚。
毓:养育。
凝聚了自然的灵气,养育出优秀的人物。
这里指温州自然灵秀之气培育俊才。
宋朝张明中《贺新郎》:“卓荦欧阳子,是江山毓秀钟灵,异才问世。
” ⑦〔桃李〕比喻所教的学生或所培育的人才。
《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⑧〔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郭璞《江赋》:“潜荟葱茏。
”这句形容培养的人才极多。
⑨〔怀籀亭〕在浙江省第十中学校高中部(今道司前西首)。
为纪念孙诒让而筑。
孙诒让字仲容,号籀。
故曰怀籀亭。
⑩〔讲诵〕都是两种读书方法,前者相当于说,后者相当于背诵。
(见朱自清全集三《论诵读》)这句说同学们在努力学习。
⑪〔中山精舍〕中山,浙江省第十中学校初中部(今仓桥巷实验中学校址)后面的小山名。
晚清中山书院就设在这里。
这里指代第十中学校。
精舍,旧指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
《后汉书·包咸传》:“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⑫〔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导。
《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朱公来见明道(程颢)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这句说学生们受到良师的教导。
⑬〔英奇匡国〕英,杰出的。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奇,罕见的。
英奇,这里指罕见的杰出人物。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匡国:挽救国家。
匡,救助护正。
《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
” ⑭〔作圣启蒙〕圣,圣人,即道德和智能极高的人。
作圣,做圣人。
启蒙,开发蒙昧。
这里指通过教育,使后进的人们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
⑮〔上下古今一冶〕把各行各业的古今知识熔为一炉。
⑯〔东西学艺攸同〕攸,助词,无义。
同,聚集。
《诗经·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这句说把中外的学术技艺集于一体。
雁山②云影③,瓯海④潮淙⑤。
看钟灵毓秀⑥,桃李⑦葱茏⑧。
怀籀亭⑨边勤讲诵⑩,中山精舍⑪坐春风⑫。
英奇匡国⑬,作圣启蒙⑭。
上下古今一冶⑮,东西学艺攸同⑯。
1923年
——《朱自清全集》第五册125页
校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意为“英才匡扶国家,作圣贤的启蒙者”。
来源于温州中学校歌。
“英奇匡国”回答了“温中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作圣启蒙”则可理解为做一个为民智的启蒙做贡献,并且道德高尚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