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
国家审计,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更是民主与法制的工具。
我国国家审计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纵观十几年来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国家审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保证社会公平和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关注对象——有效支配社会资源的责任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对国家审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已经从直接管理变为宏观调控,审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审计必须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层面的变迁,明确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1.1 国家审计的首要责任是关注政府在公共财政的支配和使用情况中的责任
包括公共支出范围的规范性、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开性、公平性和真实性,专项资金的使用、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尤其需要关注政府在预算执行中的责任,政府的预算分配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体现,而审计预算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不能明确责任,预算的分配过程就有可能产生权利的寻租,使人民的权力落空。
1.2 国家审计机关还应广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关注一切受托经营者的责任,关注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侵蚀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促使这些受托经营者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时刻不忘对人民承诺的责任。
在未来的几年内,审计署计划将要抽出50%的力量广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监督向更高层次发挥作用。
二、国家审计的制度性保证——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
2.1 现行审计体制的弊端
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是按照宪法规定建立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是典型的双重领导体制,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除了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外,还要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地方审计对政府的依赖性相对更强,地方审计在审计过程中难免出现“自己审自己”的问题,审计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中央审计对地方政府的制衡能力降低,审计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
随着我国政府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审计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2 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
从世界范围看,国家审计的领导体制有行政型、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四种,在已经建立国家审计制度的16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审计机关都完全独立于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各国的经验已经证明,外部监督总是比内部监督更有效。
我国审计署再独立,毕竟仍隶属行政系统,不能完全排除内部监督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果能够实现中央审计机构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单向垂直领导,让地方审计机关只对中央审计机关负责,减少地方审计监督的缺位现象,从而便于审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藉此加强审计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民间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它在当今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民间审计又称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对民间审计的关注和治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政府、企业、公众还是民间审计自身,都显现其重要性,只有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并完善各项对上市公司和财会
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最终维护社会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也才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使人们重新建立对政府和市场的信心。
政府应完善体制、加强监督,尽量杜绝会计造假的源头,委托者——企业不再提出无理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没有必要成为造假的帮凶,而且也能摆正位置,专心于本专业的角色,这样一来反而对民间审计是一件好事。
即使企业提出无理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也不需因眼前利益而自取毁灭,让民间审计在政府、企业、公众等营造的经济环境下不要陷入“规范是死,不规范也是死”的窘境当中。
内部审计则是审计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内部审计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所以需要完善内部审计
1、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体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必须切实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3、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此外,企业应当在《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内部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