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中特理论

第三讲 中特理论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主讲:北京大学黄南平
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本章小结
三个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二次重大转变,以199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 是从手段到目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 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是邓小平的发明。 •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最后到底要 干什么,我们搞社会主义对人民和国家有什么实质 意义。首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共同富裕。 • 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影响十分巨大,几乎所有 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全部改写了。原因是过去 的教科书不讲社会主义本质,不讲社会主义目的。
2003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举行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涵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 一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 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集中反 映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 奋斗目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 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的提出 •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 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的首次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 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 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 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 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 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 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 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 • 一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转向社会主义,工人 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在20世纪,无论是通过暴 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 成功。 • 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题。在20世纪,这类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 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革命并取得胜利。 它说明:在这类国家中,革命的政党夺取政权的 问题获得了解决,创造了自己国家独立建设发展 的前提。
•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深刻内涵,表 明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1997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 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彻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党章《总纲》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 但是,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但是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 主义国家的发展长期处于困难的境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 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 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 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 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
•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
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 •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正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把新时期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概括了30年 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所形成的 一系列理论创新。 • 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 它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 连贯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 放性;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 性。 • “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邓小平理论成熟的主要标志
• 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主 要标志。 •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作了新的概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
•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确 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8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并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 章。 • 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新认识
• 第二点,这个重要论断清醒地承认现实的社会主义 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 才有一个互相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的可能和必 要。 • 这样一些重要认识,同过去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已经 垂死,资本主义已经腐朽,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 社会主义都是好的,资本主义都是坏的;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的认识,是完全不同 的。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中共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
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2007年10月15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十七大报告
践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性认识的成果。
•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 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 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 多万。 《十七大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一,执政党提出并且反复阐述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论。 • 本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设想,社会 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 是生产力相当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工业化之后 的社会主义,是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社 会主义。 • 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严重存在的社会主义。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科学内涵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 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 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和基本路线,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基本轮廓,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 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 进的伟大旗帜。
•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 • 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 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 •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 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三次重大转变,以200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 容是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深化。 • 在社会主义目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 它规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很重要 的。 • 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上,人们确实主要追求温 饱和富裕,而在温饱问题以至富裕问题解决以后, 人们必然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东西。 • 拿我国现阶段来讲,社会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 题、人的发展问题都更加突出了,可见,在经济 发展的较高阶段上,光讲共同富裕就不够了。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一次重大转变,以1984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 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 过去通常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 基本原则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 改革开放以来,这三条基本原则都有重大的突破: 公有制由原来的一统天下变为原则上占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总原 则当中,特别重大的突破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 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新时期的巨大发展, 就是在这个突破中取得的。 •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 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实际就是市场经济 的代名词。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