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课堂提问

浅谈课堂提问

浅谈课堂提问
后宅中心小学林雪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S·G·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现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设计新颖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时,学生从树“抽”新枝,枝“长”嫩叶,积雪“融化”汇成“小溪”,小鹿出来“散步”这些春天特有的景象,知道了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此时一些学生认为对这段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疑问的时候,我设计问题:“课文中为什么说雪水‘汇成小溪’?将‘汇成’改为‘流入’可以吗?”这一追问,学生的兴致来了,再认真读书思考,从第一自然段的“几百里连成一片”,体会出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积雪融化,才“汇成”小溪。

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巧妙,还进一步理解了作品的意境、情感。

又如在《草船借箭》一课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教学时我先不问学生“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而问“神机妙算”的“妙”字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诸葛亮为什么能马到成功,再综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这样展开设问,能使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并在问题的逐一解答中有所发现,激发求知欲,增强思维兴趣。

二、巧妙设置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大一部分课文是浅显易懂的。

但若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则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课前除了布置书面预习之外,还布置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上课时,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课文的
内容,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话锋一转:“课文叙述北京的春节与自己家乡的春节有哪些异同?”在讨论中,学生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在比较中,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学到了这种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又如教《乌鸦喝水》这一课,我这样问:“乌鸦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动脑子想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接着我演示自制的光盘,有趣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空心草秆子,就可以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了水。

”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找来塑料袋,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里,就可以喝到水。

”还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放着,就可以喝到水。

”……学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教师再作引导,并结合当时的情况,选择可行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三、鼓励学生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应坚持提倡、鼓励、引导的态度,使学生从敢于提问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领会和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个性。

如《小猴子下山》在结课时,我让小朋友自由提问。

有一位同学举起手来问:“老师,你认为小猴子错在哪里?我认为它没错,看见更好的我当然是扔了不好的,再去得到更好的。

”这是一个多么细小的问题,可反映得多真实。

于是,我先认真组织讨论:1、小猴子下山一开始就打算掰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扔西瓜吗?2、它为什么会什么也没得到?这样即可使学生明白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是做事无明确目的,有始无终。

然后我引导学生个别比较,为什么小猴子一再舍此求彼的行为不对,而我们在学习上不断追求好成绩是对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质疑提问,体现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他们求异的火花,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又如教学《生命生命》在结课时,我让学生就这一课提出质疑,有学生发问:“老师,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学生的这一问,我便来个顺水推舟,启发他们挣脱思想的羁绊,从对生命的不同感悟,对生命的不同理解来讨论问题:“如果你给课题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最后讨论的答案是多层次的。

如“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不同的标点符号演绎着对生命的不同感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有的是了解了生命是什么,我的生命该怎样度过?有的是要告诉人们敬畏每一个生命,告诉自己要珍爱生命等。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就会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四、设置提问梯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特别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某一层次提问的回答。

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要设置梯度,分档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得。

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其中有个难句:“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如果教师直接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那只有少数同学能回答。

因此,为顾及全体,我把问题作了调节:1、“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事例可以体现?2、只要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吗?为什么?3、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有什么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第1题属于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第2、3题难度稍大一点,可以先由优等生来回答,再让中等生有所启发后再学着回答,最后让基础差的学生跟着回答。

这样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到训练,个个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教师的提问提得好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殿堂进行潜心修养,在备课时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把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