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小板检查
血 小 板 减 少 血 小 板 增 多
弥 漫 性 血 管 内 出 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计数 @普通显微镜直接镜检法 直接计数:用血小板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混匀并滴入改良牛鲍计数 板,在普通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血小板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血小 板数。 间接计数:少用 观察要点: 1、血小板数量(正常8-15/油镜视野) 2、血小板大小是否一致,有无巨或者小型血小板出现 3、血小板形态有无改变、胞质颜色、颗粒有无、多少、分布情况、有无 4、血小板分布情况 @血细胞分析仪法(应用最多)
血小板临床意义
参考值(100-300)×10^9/L @生理性变化 1、早晨低,午后高 2、剧烈运动、饱餐后高 3、月经初期低,经后期高 4、妊娠中晚期及新生儿高 静脉血>毛细血管 @病理变化 1、血小板减少(<100×10^9/L) 生成障碍 如再障、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或消耗过多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出血(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大、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急性粒细胞白细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后 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20-50)×10^9/L 轻度出血、术后出血 < 20×10^9/L 较严重出血 < 5×10^9/L 严重出血
异常血小板形态 @大小异常 1、小血小板 < 1.5um,主要见于缺铁贫、再障 2、大血小板 直径4-7um,>7 um,称巨血小板,比红细胞还大,可能会误认为 点彩红细胞或淋巴细胞 @形态异常 出现蛇状、星芒、不规则、畸形,正常人偶见(<2%)。因影响血小板形态因素很多 ,故异常血小板>10%具有临床意义。多见于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分布异常 1、血小板不聚集 血小板散在分布,少见成堆出现。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2、血小板过度聚集 每堆血小板量太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流式细胞仪法
质量保证 1、血小板假性减低 采血不顺血小板破坏 血液有凝块 EDTA-K2抗凝血采血后1h不稳定,还可引起血小板聚集、 储存时间过久(寿命9-12天) 大血小板增多 2、血小板假性偏高 温度过低激活血小板,应室温 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稀释液被污染
谢 谢
血小板的检查(PLT)
血 小 板 计 数
血 小 板 检 查 临 床 意 义 异 常 血 小 板 形 态 正 常 血 小 板 形 态
血小板形态 体积:体积很小,2-5um新生血小板体积较大,成熟较小。 形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淡蓝色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若干细小的紫红色颗粒,称颗粒区,其 周围部分为透明的胞质区称透明区 胞核:无 存在形式:3-5个成群聚集成团,散在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