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
参考范围:
成人:4×109~10×109/L
儿童:5×109~12×109/L
新生儿:15×109~200×109/L
临床评价:
1.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种,各种白细胞的功能不同,主要是通过吞噬和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白细胞有结实柔韧的细胞膜,适于伸展和变形,能通过微血管及其内皮间孔到达各组织。
中性粒细胞是血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在防御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它们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是进入组织中起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主要是粒细胞向被吞噬物伸出伪足,将其包裹。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对细菌表面起调理作用,使其易粘附于粒细胞。
粒细胞包裹被吞噬物后,随即摄人胞浆,形成吞噬泡。
粒细胞胞浆颗粒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酶(如蛋白水解酶等)和杀菌物质。
从而能对吞噬体进行消化、分解,起杀菌等作用。
粒细胞起源于粒-巨噬祖细胞,从增殖动力学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分裂-增殖池;
(2)成熟-贮存池;
(3)循环-边缘池;
(4)组织池。
血液白细胞计数只能测知循环池中的白细胞,注射肾上腺素可动员边缘池的粒细胞人循环池。
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还原尿睾酮可动员骨髓粒细胞人血引起血液粒细胞多,用此方法测定骨髓粒细胞贮备量。
粒细胞从原始到成熟所需的时间约10天。
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性,特别是对速发性过敏反应和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织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或灭活这些活性物质。
另外嗜酸性粒细胞膜上的Fc和C受体可与经IgG 调理的蠕虫粘着,再通过酶的作用杀伤蠕虫。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在免疫反应中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
结合了IgE的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
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被致敏后,在抗原作用下分化、增殖成具各种功能的致敏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抗原物质和带有抗原的靶细胞。
同时合成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在巨噬细胞协同下,参与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它穿出血管进入组织,逐渐转化为巨
噬细胞。
除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血细胞、某些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等)外,还能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通常采用显微镜计数法,即将血液用稀酸稀释,使红细胞溶解后进行白细胞计数,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也可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
2.白细胞数明显增减的原因或疾病是:
(1)白细胞数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结缔组织疾病等。
此外,在药物过敏、应用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抗甲状腺剂、以及长期应用抗肿瘤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2)病理性白细胞数增多,包括反应性及肿瘤性两类。
前者见于各种感染、中毒、出血、溶血后;后者见于白血病及各种恶性肿瘤等。
3.白细胞总数高于或低于参考范围均为异常现象。
其高低又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但健康人变动的范围也很大,有时数值虽正常,但有质的异常。
因此,有必要结合白细胞分类,特别是核形变化情况综合判断,这些将在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观察等检查项目中进一步予以阐述。
随着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在临床上逐渐普及,一次少量采血而同时获悉多项血液检验结果。
如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数(PLT)、红细胞比容(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RDW)、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淋巴细胞数(Lym)、淋巴细胞比例(Lym%)、单核细胞数(Mon)、单核细胞比例(Mon%)、嗜中性粒细胞数(Gran)、嗜中性粒细胞数(Gran%)等十八项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除WBC下降外,其它如RBC、Hct等也可明显下降,从而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很多,如生理性影响因素常有: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情绪突变时及注射肾上腺素后均增高;正常人一般下午较上午为高。
此外,技术误差中的取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血凝集、混合悬液时产生大量气泡、充液不当、计数池内细胞分布不均、误认、仪器校正不准等,都是影响本试验准确性的因素。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46%~63%
嗜酸性粒细胞:0%~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 24%~47%
单核细胞: 1%~7%
临床评价:
1.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是取血液制成薄的膜片,染色后根据不同的白细胞形态和染色特征加以区别,计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近年来,已有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仪问世,它利用细胞染色以电子扫描的方法,或根据白细胞的生化特点、大小和各项形态学参数,经过计算机处理,自动进行分类。
2.在病理情况下,由于造血器官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各种内源或外源性刺激(微生物、化学药物、代谢性毒物)或白细胞在外周血与内脏间的分布异常,均可引起白细胞浓度数(总数)和百分率的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