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论语》——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永强中学张以得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

可能是为提倡国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新课程改革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这可苦了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单从我们教师层面说,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论语》专家,没有能力像李泽厚那样对《论语》作出学者般的深厚的文本细读,也没有于丹的见识和口才作出通俗的形象化的解读,何况我们的学生在学识上积累之肤浅,连基础学科都没有学好,还学习国学显然有点“揠苗助长”,或是“望洋兴叹”了。

有趣的是,上过《论语》或正在上《论语》的教师们却如此轻车熟路,有板有眼地上起了《论语》这门选修课。

然而,你很难看到一些有关《论语》如何教学的文章或资料,连本《论语》教学参考书都不像样!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改革者们真是想让我们一线教师各显神通!这种平静的表象之下,并不是说《论语》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问题。

其实,《论语》作为选修课,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新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难题,这些难题正是《论语》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与矛盾。

不妨向看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而《〈论语〉前言》中所提到的本课程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还要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但是,真正要怎样去上教《论语》,却只有理论上的说教!在《论语》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深切体会到在教学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温二十二中的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公开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叨陪鲤对”的典故用填空的形式导入新课;2、直奔教学内容(16.13),学生齐读课文,检查批注情况3、教师质疑:(1)、文言字词“而”“之”(2)、提出六个疑问,要求学生集中地问题中进行批注解决,得出孔子不论亲疏都一视同仁的做法。

4、齐读(11.22),两学生问同一问题,孔子回答却不同,是否一视同仁?请学生批注阅读。

师生共同解决文言字词,回忆初中文言字词的用法,得出孔子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5、问题探究:我们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是不是因材施教,请说说你的理由。

6、朗读全文。

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公开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环节:1、从“高山仰止”为何意思引入,请快速找出带“高”的语句,引入(9.11),请学生读出其语气。

2、齐读(19.23),写出了孔子怎样的“高”?并提示还有那些章节讲到“高”的。

学生找出章节,主要是在诵读语气的指导与体验上下功夫,并解决字词与句式。

3、孔子是在什么语境下被学生所称赞的?孔子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否就这么完美?通过完美与不完美的比较阅读,引出(5.17)(6.28)(17.4)(9.11)4、那些章节最能体现孔子对学生的关心?(7.11)(5.22)(11.9)(11.10)。

依然重在诵读指导与语气的体验上下功夫。

5、提升:1、“高山仰止,欲罢不止”,孔子“高”在哪些?要求学生回忆内容进行归纳;2、仅仅是用“仰”吗?回归(9.11),齐读结束。

两堂课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解读《论语》中某章节的教学内容,有值得探讨与学习借鉴的地方。

《诲人不倦》这堂课主要突出批注式阅读来落实文言内容,教师预设质疑,集中解决疑惑,突出重点,落实基础。

以(16.13)为范示,抓住“孔子是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讨论引入(11.22)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学生的批注解读,展示名家的批注做比较。

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突出,能在字词落实中结合文本回顾初中已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很值得回味。

但在具体的字词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如:“诸”,因由其在句中与句末之分,故释义也有“之乎(于)”之分,教师在讲课中既然提到,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比较落实。

既然是“批注阅读”,我觉得应首先是在学生理解文本得基础上进行批注会有收获,而本堂课读得少,感受不足。

至于展示名家的批注,此处设计不错,建议不妨先展示名家的批注做样板,引导学生学会一点批注的方法。

否则,在这样的批注式阅读中学生收获不是很多,特别是方法的培养方面。

不过,这与学生的知识积淀有关,这种方法也不妨值得提倡与借鉴。

《诲人不倦》还有一个教学重点:领悟孔子“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于是教者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我们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是不是因材施教,请说说你的理由”。

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对分层次教学与因材施教两者关系与内涵的理解,教者有偏差,提问欠妥,以致学生给予否定。

“分层次教学”是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来说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因材施教”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材”如何得到潜力挖掘,慧眼识才。

不过,能给学生这样的辨论也不妨是一种“活动体验”,其实这是学校行政管理所考虑的范畴,可谓为难学生了。

整堂课有学习借鉴之处,但整体上还留于形式,未能真正彰显“批注式阅读”的真谛,以及容量不足,只有(16.13)(11.22)两章节的内容。

《高山仰止》这堂课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之可妙,教学勇气之可嘉;主要是突出诵读指导与体验,很值得探讨与赞许。

教者抓住“高”字步步深入,以点概面,体现教学的智慧。

课堂气氛活跃,能引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集中教学篇章,覆盖面大,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

整堂课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落实文言字词句式,体验语言的张力,展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体验中体会孔子的“可爱”之处。

问题设计有亮点:1、评价孔子时,教者设计“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到底完美与不完美”的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孔子的崇拜与景仰,点出“礼乐”的重要性。

2、“高山仰止,欲罢不止”,孔子“高”在哪里?要求学生回忆内容进行归纳;进而深入提问“仅仅只用“仰”,可以吗”?回归(9.11)章节,在诵读中提升对孔子整体形象的理解。

教者抓住“诵读”为切入点,突出诵读语气体验,教学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立足点,愚以为有以下几点同商榷:第一,《论语》教学一定要诵读的。

学生没有诵读出情感,关键在于教师过于着急,教师太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缺少了对章句的品味。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性地了解,而且要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读书境界。

”《论语》的语言质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恰好适合诵读吟唱。

一位教师的范读要是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各章句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文意初步地领会应是没有问题的。

要是老师说自己不会范读就免了,那么我们对有一句话应该知晓:“不会范读是你的错,不会指导更是你的错。

”因为,正音是靠读来实现的,而且句子的语气也是靠读的。

只有诵读,才能读出语气、读出语势。

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作者情绪的传达。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句有大量的语气词,如“也、哉,乎、与、矣、而已”等,如“乡原,德之贼也”中的“也”,透着孔子对好好先生的愤怒,语气不可谓不坚定,读时要显出短促而坚决的语气,如果我们不读何以感受孔子的温暖(于丹说要读出温暖的孔子)。

所以在这一点上,第一节课显然不如第二节课的魅力之所在,自然就失去了语文味了。

第二,抓准教学点。

《论语》选修课是按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其实每一篇的标题就很明显。

如果我们没有扣准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不仅会做无用功,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建构),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那么站在这一点上看《诲人不倦》这节课,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做批注谈感受,想办法让学生热闹起来,可惜学生“肚底没货”难以招架,批注就显得零碎不精炼,虽略有一点感悟也难以表述。

加之内容局限于两章节,开始没有批注的样板,教学中自然就是随意谈感受而不在于理解孔子的“诲人不倦”了。

所以我就试想,我们不如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与对各章句的重点字词句进行疏通,《论语》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要并重,“言”也是不可偏废的,有必要做一些词句意义与用法方面归纳。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注式阅读,是否比先宾夺主式的教学要有效些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着这样的认识: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

不说一堂这样的课能提高“人”的多少素质,至少会改变学生一些心灵上的东西,也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第三,深入理解章句内涵,少让学生谈感受。

《论语》虽作为选修课,这选修是让我们选几篇自己认为有兴趣的章句,但选修了就要精读的,不能泛泛而谈,也没有必要时时让学生谈什么感受,谈多了课堂就显得飘浮了。

以精读的姿态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感受孔子的真性情,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去读《论语》,这也符合正确理解孔子的真实,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论著的基本方法,可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已有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这种精读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