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原始农耕:发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特点:南稻北粟同时出现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姜寨遗址)夏朝(BC2070—BC1600)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特点:具备国家基本特征;——军队和监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建立官制,制定刑法。
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商朝(BC1600-BC1046)制度:内外服制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用来记载占卜情况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乐器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西周(BC1046-BC770)制度: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井田制,方式——土地轮作制周公——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社会大变革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领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政治领域:内政改革——趋同,为统一奠定基础施行耕战并重政策富国强兵为目标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士”最为活跃代表:儒家——“仁”“礼”“仁政”——孔子,孟子,荀子法家——“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受到当时当政者的欢迎),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消极)——韩非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重大影响)——老子,庄子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C221—BC206)秦的统一客观因素:区域性统一内政改革出现趋同倾向地处要塞,开化较晚,风气淳朴*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主观因素:商鞅变法重视选拔人才法家改革兼并战争中央集权体制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内容:制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行政,百官之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政治:建造驰道与直道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思想:焚书坑儒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秦末农民起义秦的灭亡1、表现:徭役繁重,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赋税沉重2、未及时调整治国方略3、宫廷斗争4、文化专制,将士人推到对立面5、六国臣民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期内归属秦朝统治BC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胜),四年楚汉战争(BC206-BC202)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BC202-9)汉承秦制: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内容:汉承秦制&政令宽减疏缓,郡国并行政策: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思想:黄老思想(道为主,兼采儒法)措施:倡导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措施汉武帝时代:措施:立内外朝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及影响见笔记东汉(25-220)刘秀——洛阳——施行“柔道”简政安民,文教治国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原因:东汉政权依靠地主势力建立柔道文景之治导致庄园特点:军事——私人武装经济——自给自足政治——官宦世家,位居高位文化——重视儒家,把持地方舆论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220年曹丕——洛阳——“曹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9年孙权——建业——“孙吴”局面影响:形成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推动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力、生产技术、经验;因地制宜推动生产内容:曹魏——屯田制蜀汉——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屯田手工业:煮盐织锦民族融合:南中八郡孙吴——水稻种植、瓷器烧造、造船技术进步东南山越人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背景:南方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山越等少数民族外迁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表现:农业——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手工业——丝织、制器、制盐等较发达商业——出现大城市、海外贸易发展民族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双向):蜀汉开发南中八郡、孙吴迫使山越人外迁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北魏巩固统治,立足中原的需要内容:政治——地方实行“三长制”经济——“均田制”汉化政策影响:民族缩小差距,为再次一统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隋唐政治新格局政治:三省六部(创于隋完善于唐):三省——门下省(审核),中书省(草诏) ,尚书省(执行)六部——户、礼、吏、工、刑、兵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处所作用; 皇权增强的产物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皇帝无法完全独裁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族和谐措施:实行宽政安民、轻徭薄赋政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改善民族关系——汉蕃通婚开元盛世:表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衰败原因:政治:唐玄宗耽于声色,宠信佞臣安史之乱:边将叛乱,经济大损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全盛:背景:唐政治清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设安西、北庭都护范围: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传播交流: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唐都长安: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两方文化在此交融会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时间:唐朝-19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之前含义:东亚诸国以中国本土文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形成条件: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新罗、日本等国学习中国文化,消化创新,形成本土特色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各国文化交融互动形成多元的东亚文化圈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政治:宋:文官体制:军事——杯酒释兵权枢密院、三衙和皇帝总揽兵权内重外轻;更戍法政治——重文轻武科举选拔官员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元:行省制:背景:有效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内容: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除“腹里”设行省西藏——宣政院澎湖和琉球——澎湖巡检司多民族政权并立辽(916- 1125)——契丹——上京——耶律阿保机——金灭辽北宋(960- 1127)——汉——东京——赵匡胤——金灭北宋(靖康之变)西夏(1038 -1227)——党项——兴庆——元昊——蒙古灭西夏金(1115 -1234)——女真——会宁——完颜阿骨打——蒙古灭金南宋(1127- 1279)——汉——临安——赵构——元灭南宋元(1271- 1368)——蒙古——大都——忽必烈——明灭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原因:北人南迁两宋基础北方战乱表现:农业——水田农具改进稻麦轮作耕地开垦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官办丝织作坊、私人作坊棉纺织工具制瓷造船技术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背景:西夏兴起,商路受阻经济中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航海技术提高概况:通商国50多个三大外贸港——泉、广、明(宁波)市舶司番坊、番市输入香料药材,输出丝织品、茶叶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北非影响:财政收入给通商各国文明进程增添活力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火药(南宋:突火枪宋元年间:火铳)《梦溪笔谈》:价值:保存大量科技史料记载许多平民百姓的创造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政治: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皇权的组成部分),清:政治:清初——设立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加强军机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空前加强民族融合:东北:两次雅克萨之战,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北:平定准葛尔、回部叛乱,立伊犁将军西南:派驻藏大使,实行金瓶掣签制东南:设立台湾府经济:城市繁盛长江沿岸出现商品集散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思想文化:《四库全书》文化专制:目的:为巩固统治表现: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文字狱清查销毁书籍石刻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目的:四夷宾服背景: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海禁特点: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有朝廷垄断和控制可附带商品货物朝廷数倍赔偿贡品在指定地点开市交易规定贡期、贡道、船数、人数影响:走私、倭患海禁到闭关清初:海禁原因: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表现:迁海令康熙中期:取消海禁表现:广东十三行原因:对西方势力的戒备自大保守的心态影响: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鸦片战争)早期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传入基督教神学、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意义(积极):借此开阔眼界窥见西方世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