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实施《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市、市(县)人民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搞活土地二级市场,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防止土地资产流失。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市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在海陵区、高港区、泰州经济开发区和泰州红旗良种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有关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乡(镇)设立国土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辖区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市(县)行政区域内国营、集体场圃的土地管理工作,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法确定。
第二章土地登记发证第四条土地证书包括《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是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证明其权利的法律凭证。
《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是土地抵押、出租等权利的合法凭证。
第五条土地使用权的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租赁、出租、抵押和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发生变更的,当事人应在合同发生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他项权利者更改名称(姓名)、地址和依法变更土地用途的,应当在名称(姓名)、地址发生变更和批准用途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批准文件、原土地证书、证明材料向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第六条因《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致使土地权利终止的,原土地权利人应在权利终止之日起十五日内,持土地登记规定的文件和有关合同、证明,向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注销土地登记。
逾期不申请注销登记的,市、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注销土地证书,并将注销结果通知当事人及有关部门。
第七条土地证书实行定期查验制度。
土地证书查验工作,由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每两年查验一次。
第八条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工作失误造成土地登记、发证不当的,应予更正;造成损失的,应给予经济赔偿,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图,上报审批前应当予以公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十条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公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规划目标、期限。
(二)规划图件: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基本农田保护区图;3.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图。
(三)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一条在城镇规划区外实施非农业建设项目,确需调整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方可办理规划选址手续。
第四章耕地保护第十二条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应按照《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第十三条按照"分级建库,统一管理"的原则,以市(县)、区为单位建立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供耕地补偿责任承担者从项目库中选择项目进行开垦。
不在占补平衡项目库中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不得用于补充耕地。
申请进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的项目,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入库。
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市(县)、区,在辖区内开垦的耕地不足以补充建设占用耕地数量需易地开垦或买、卖占补平衡指标的,应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经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县级以上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中的本乡(镇)、村的开发复垦项目先行开垦新的耕地,经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新增加的耕地指标经批准可以用于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
第十五条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依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基本农田保护区。
确需调整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逐级上报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调整。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把基本农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应当保护基本农田的耕作条件,不得破坏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
改变耕地种植用途的,应当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的缴纳标准不低于其他耕地的一点四倍。
第十六条土地整理中新增加的耕地可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小城镇、中心村建设的,可按规定免收耕地开垦费。
第十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地方人民政府留成部分、土地闲置费和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土地开发复垦的其他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基金,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土地开发复垦基金由市、市 (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单独设帐,专款专用,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建设用地第十八条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征地、统一供地。
依照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必须按照国土资源部制订的划拨用地目录供地。
第十九条建设占用土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其中,为实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将该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建设占用土地,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计划、建设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年初编制当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旧城镇改造用地和土地出让供地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按建设项目供地。
第二十一条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未利用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应按《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
具体建设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或使用已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范围内的土地,一公顷以下的(不含一公顷)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公顷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按照《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年产值的倍数予以补偿。
本市主要种植类型土地的平均年产值按以下标准计算:(一)粮田平均每公顷年产值180OO---21000元;(二)城市规划区内常年(连续三年以上)蔬菜地平均每公顷年产值240OO--28500元。
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补偿费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确定。
其他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按"附表l-2"的规定计算。
本办法实施后物价涨跌幅度较大时,市人民政府对补偿费标准进行调整。
第二十三条征用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在城市郊区投资建设的菜地,用地单位应按每公顷1500 00元的标准缴纳新菜地建设基金。
第二十四条征用市、市(县)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在三十分之一公顷以上,安置补助费按《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计算;人均耕地低于三十分之一公顷的,可实行货币安置,每个需安置人员的货币安置标准为100OO--18000元,实行货币安置的不再按征用耕地的面积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二十五条在农用地转用并征用土地时,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应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其分成比例为:中央财政百分之三十、省财政百分之十、市财政百分之十、市(县)、区财政百分之五十。
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应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
第二十六条农村村民小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或征地后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低于一百五十分之一公顷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市(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并经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村民小组建制,原有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撤组后剩余的集体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由市、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储备,该储备土地出让后,在取得的土地收益中,可参照征用邻近土地的平均补偿标准补助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第二十七条经批准占用国有农用地或其他土地,原使用单位受到损失的,可参照征用邻近农民集体所有同类土地的标准予以补偿。
第二十八条单位和个人使用公路、河道控制范围内的土地,需经县级以上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应按《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办理。
其中支付临时用地每年的补偿标准为该土地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
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向市、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按合同恢复土地原状的,退还土地复垦费。
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第三十条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应按《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
建设项目使用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只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所有者给予补偿;建设项目使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其用地补偿标准应低于本办法规定征用同类土地的补偿标准。
第三十一条农村村民宅基地应按《条例》第三十四条和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家庭分户时,父母不得以与其子、女分户名义单独按户申请宅基地。
农村村民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住宅,条件具备的应建造公寓式住宅;在城市规划区以外新建住宅,五人(包括五人)以下户,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五人以上户,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一百三十五平方米。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列入家庭人口申请宅基地面积:(一)家庭成员中已另有住房的;(二)已婚嫁的子女户口虽未迁出,但配偶方宅基地面积已达标或已达城市居民平均住房面积以上的。
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在《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对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的标准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二条农村村民新房建成后,旧房应当拆除让地或转让给符合建房条件的其他村民。
第三十三条依法批准农村村民宅基地,涉及承包地、自留地或其他土地使用权调整时,有关村民应当服从。
农村村民宅基地两年内未使用的应予收回,但因土地使用权纠纷未能及时处理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两年内未能使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延期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