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中国通史》课程(9018)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讲授原始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系统知识,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提高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从原始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和系统知识,学会基本的历史考察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历史上的各种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述。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学习本课程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基础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应以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汉民族与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状况、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主要文化艺术成果等为重点。

其难点是正确把握整体历史的有机发展,对历史发展中的人和事予以客观评述。

本课程是学习中外教育简史、中国小说史以及汉语语言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原始群时期(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存在的情况,掌握猿人阶段的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的体格特征和生活状况,古人阶段的周口店新洞人的生活状况。

–1–(二)课程内容一、猿人阶段二、古人阶段(三)考核知识点1、元谋人2、蓝田人3、北京猿人4、周口店新洞人(四)考核要求(1)识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新洞人(2)领会:火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原始人群的婚姻关系。

第二章氏族社会时期(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情况,深刻理解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熟练掌握神话和传说时代的历史。

(二)课程内容一、母系氏族社会二、父系氏族社会三、神话和传说(三)考核知识点1、山顶洞人2、仰韶文化3、半坡遗址4、河姆渡文化5、大汶口文化6、良渚文化7、黄帝、炎帝8、尧、舜、禹8、禅让制度(四)考核要求1、识记:山顶洞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黄帝、炎帝、尧、舜、禹、禅让制度。

2、领会: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第二篇奴隶社会第三章夏商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夏朝的建立、灭亡,商朝的建立、灭亡的基本情况;熟练掌握制度、经济和文化,商朝政治经济制度及经济文化状况。

(二)课程内容–2–一、夏朝的建立二、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夏朝的制度,夏朝的经济和文化,夏朝的政治变迁三、商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商朝的建立,商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四、商朝的经济文化状况五、商朝的灭亡阶级的构成和对立,商朝的灭亡(三)考核知识点1、启2、禹刑3、任土作贡3、夏小正4、成汤5、伊尹6、《汤誓》7、五刑8、盘庚迁殷9、二里头遗址10、司母戊鼎11、甲骨文12、炮烙之刑(四)考核要求1、识记:启、禹刑、任土作贡、夏小正、成汤、伊尹、《汤誓》、五刑、盘庚迁殷、二里头遗址、司母戊鼎、甲骨文、炮烙之刑2、领会:夏朝的制度,商朝的经济文化成就,商朝的阶级构成,商朝灭亡的原因。

第四章西周奴隶制的完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西周时期官僚机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爵秩制度、礼乐制度、经济制度;掌握西周的政治发展和西周的灭亡。

(二)课程内容一、西周的建立周族的兴起,西周的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僚机构,宗法制度,昭穆制度和丧服制度,等级与爵位制度,分封制度与世卿制度,礼与刑罚制度三、西周的经济制度四、西周的政治危机与灭亡西周的政治危机,西周的灭亡(三)考核知识点1、古公亶父2、周文王3、牧野之战4、周公东征5、宗法制度6、昭穆制度7、丧服制度8、朝聘制度9、共和行政10、国人暴动(四)考核要求–3–1、识记:古公亶父、周文王、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宗法制度、昭穆制度、丧服制度、朝聘制度、共和行政、国人暴动。

2、综合应用:西周各项制度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春秋奴隶制的衰落(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熟练掌握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新的官僚政治结构的产生、思想文化成果。

(二)课程内容一、周天子公主地位的丧失和诸侯卿大夫的崛起周天子的衰落,诸侯卿大夫的崛起二、大国争霸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意义三、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四、君主官僚政治结构的产生卿大夫的兴起,新的君主官僚政治结构的产生五、春秋时期的文化(三)考核知识点1、春秋五霸2、相地而衰征3、尊王攘夷4、初税亩5、三家分晋6、三分公室7、孔子与儒家学说8、老子9、《孙子兵法》10、君主官僚政治结构11、弥兵运动(四)考核要求1、识记:春秋五霸、相地而衰征、尊王攘夷、初税亩、三家分晋、三分公室、老子、《孙子兵法》、弥兵运动、孔子。

2、领会:君主官僚政治结构产生的基础与历史意义。

3、综合应用: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三篇封建社会第六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4–熟练掌握各国变法的原因、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了解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内容,掌握秦国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统一的过程、意义;深刻理解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二)课程内容一、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楚国、赵国、韩国、齐国、秦国的变法及其意义。

二、各国君主制度的完善区域性集权制的完善,郡县乡里制度,军事和刑法制度,封君和爵位制度。

三、战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阶级等级经济状况与经济理论,阶级等级关系。

四、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齐魏争雄,合纵连横运动,秦的统一五、战国时期的文化百家争鸣,文学和科学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1、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各国变法人物:李悝、吴起、商鞅、齐威王。

2、各国君主制度的完善:区域集权制的特点,李悝、吴起、商鞅、齐威王。

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状况,经济理论,阶级等级关系。

3、合纵连横运动,秦的统一。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百家的学说及代表人物,科技成就。

(四)考核要求1、识记:战国七雄、李悝、吴起、商鞅、齐威王、乡里制度、军事和刑法制、爵位制度、孟子、墨子、韩非、荀子、稷下学宫、合纵连横。

2、领会:各国变法的原因、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区域集权制的特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秦国能统一中国的原因、意义;3、综合应用: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第七章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秦、西汉到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的措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王莽改制,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两汉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成就。

熟练掌握秦汉的政治、军事、刑罚制度,两汉土地关系和庄园经济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5–一、秦朝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君主官僚制度,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秦朝军事制度和刑法制度。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起义。

三、西汉的建立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楚项相争,汉初的政治和经济。

四、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加强皇权,打击匈奴,工商业经济的国有化。

五、西汉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六、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与东北方各族,西域各国,南越和西南夷。

七、王莽改制及其失败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王莽上台及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八、东汉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政策东汉的建立,加强皇权专制,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九、庄园经济的发展与外戚宦官专政庄园经济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

十、黄巾大起义张角的活动,起义的爆发,黑山与黄巾余部的继续斗争,黄巾起义的特点和意义。

十一、两汉时期的文化经学与宗教,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公九卿郡县制乡亭制度焚书炕儒头会箕敛2、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3、黄老思想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贾谊晁错卫青霍去病桑弘羊平准均输算缗告缗代田法《汜胜之书》耧车张骞河西四郡4、王莽改制贾谊晁错卫青霍去病桑弘羊平准均输算缗告缗代田法《汜胜之书》耧车张骞河西四郡庄园经济5、刘秀度田事件党锢之祸清议运动6、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大起义五斗米道7、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谶纬司马迁班固《史记》张衡–6–张仲景华佗《神农本草经》(四)考核要求1、识记:三公九卿、郡县制、乡亭制度、焚书炕儒、头会箕敛、贾谊晁错、卫青霍去病、桑弘羊、平准均输、算缗告缗、代田法、《汜胜之书》、耧车、张骞、河西四郡、贾谊、晁错、卫青、霍去病、桑弘羊、平准均输、算缗告缗、代田法、《汜胜之书》、耧车、张骞、河西四郡、刘秀、度田事件、党锢之祸、清议运动、谶纬、司马迁、班固、《史记》、张衡、张仲景、华佗、《神农本草经》2、领会: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张角与太平道,西汉冶铁技术及纺织技术的发展。

3、应用:两汉庄园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和民族融合(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从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道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文化思想和艺术及科技成果。

(二)课程内容一、三国鼎立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三国的形成和政治经济状况二、西晋的短期统一西晋的建立西晋的政治经济制度西晋的灭亡三、东晋和十六国东晋偏安江南十六国政权的兴亡四、南朝四个军人政权的更替刘宋政权萧齐政权萧梁政权陈氏政权门阀制度的盛行和士族的腐朽南方经济的发展五、北朝的政治和经济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农民起义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建立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玄学和宗教文学艺术史学和地理学自然和学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官渡之战屯田制度士家制度曹操统一北方九品中正制诸葛亮孙权2、西晋的建立占田制门阀制度的产生八王之乱李特起义刘渊–7–3、祖逖桓温侨置土断王敦之乱孙恩卢循起义王猛淝水之战4、刘裕士族寒门侯景之乱门阀制度的盛行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5、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长制北魏末年农民起义宇文邕6、魏晋玄学范缜与《神灭论》建安文学建安七子陶渊明《文心雕龙》《诗品》王羲之《洛阳伽蓝记》《华阳国志》郦道元与《水经注》祖冲之张仲景《齐民要术》马钧(四)考核要求1、识记:官渡之战、屯田制度、士家制度、九品中正制、诸葛亮、孙权司马懿、占田制、八王之乱、李特起义、刘渊、祖逖、桓温、侨置土断、王敦之乱、孙恩卢循起义、王猛、淝水之战、刘裕、士族、寒门、侯景之乱、均田制、三长制、六镇起义、宇文邕、魏晋玄学、范缜、《神灭论》、建安文学、建安七子、陶渊明、《文心雕龙》、《诗品》、王羲之、《洛阳伽蓝记》、《华阳国志》、《水经注》、祖冲之、张仲景、《齐民要术、马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