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新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新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爆炸,大量的新知识,从各种渠道向我们涌来。

我们在接受这些知识的同时会不会还给自己留下思考时间。

如果我们一味地只是接受知识,还会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吗?我
们的孩子就会成为学习的机器,丧失创造力,缺乏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
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要变传统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知识。

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一个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发
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问题教学思想。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只能运用老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法,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反,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

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有同学说有影响:老虎、狼回归森林打破了长期以来森林中已经形成的食物链和稳定的生态平衡,对森林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有的同学说没有影响:老虎、狼回归森林,短时间会对已经形成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有影响,但很快森林里就会形成新型的食物链,森林又会达到一种新的生态平衡。

有的同学说,森林太大了,几只老虎和狼不会改变什么。

教师在这场讨论中不当运动员,也不当裁判员,只是一个组织者,不发表定论。

让这个问题留在学生中间,让他们长期思考。

二、多媒体教学
网络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讲不陌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师精通。

运用网络教学,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认识是到了他的“领地”,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思维。

但这种办法,一定要避免一味地强调教学手段,而忽略教学内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讨论的环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

三、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要讲清生物问题离不开生物生长的环境,大自然是学习生物最好的课堂。

我们把教室搬到大自然中,在一片池塘前,我们让学生讨论池塘
里的食物链。

在一片草地上,我们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类和名称。

我们甚至让学生参观殡仪馆,让学生接近“死亡”、正视“死亡”。

让学生懂得死亡是生命旅程的自然回归。

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让学生正视“死亡”,快乐生活,珍爱生命,珍爱时光。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来答案。

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

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

这与我们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应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生物教
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