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一、交际与传播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

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

——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残余影响,纳西族称谓反映母系社会。

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

(山高水长水深火热)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同此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

汉语重视词语结构排列的匀称性,汉语有音乐性,离不开匀称二字。

四字语的语音段落一般2+2,语音上成双成对,平仄相间,念起来节奏匀称十分上口。

结论:以上仅仅是从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词的构成方面观察文化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

实际上,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商号名的选择,口彩及语讳,成语及谚语等。

专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联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语言学。

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与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

西方人“摸不透”中国人不是弄不清某个句子意思而是不习惯我们的交际风格。

赵元任认为汉语常用“主题——述题”(topic——comment)结构,在一个句子中主体部分列举人,事物或观念述题部分予以评价。

主题和主语,述题和谓语不是相同概念,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未知信息,主句在后,从句在前。

英语中更习惯“主语——谓语”结构。

其实,说理方法的不同表明了价值观念的差异,美国人(演绎法)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归纳法)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点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

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通常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但斯考伦Scollon夫妇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提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

(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各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小结:1.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又深受文化的影响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却还未能在目前证实 3.语言的诸因素中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词汇且两种语言间词语的内涵方面差异最大,语用规则和语篇结构方面差异也很多,这些差异大多和民族文化传统相关。

第六章非语言交际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含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Malandro&Baker马兰多&贝克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第一,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有严谨的结构;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时断时停,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手段是后天习得的。

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推理;非语言交际由大脑右半球处理。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三、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1. 眼神: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会有不同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

Eg:从上课坐姿看出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地位高者比地位低者姿态更随便。

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 面部表情:存在民族种族区别,但同一民族中也有差异尤其是男女的差异。

5. 服饰: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盖与文化展示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

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且对一般人有种说服作用;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触摸:Heslin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文化有不同规定。

文化根据有些民族身体接触的多或少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气候寒冷的国家)。

五、时间观念: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又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人类学家Hall 分两类——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强调时间表和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不同文化背景对一项活动的筹划,开始,延续,结束也都有不同观念。

提前计划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文化中“准时”的感念理解也不同,即使同一文化里由于活动内容的不同理解也有所变化。

六、对空间的使用:不同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1.领域性2.个人空间和体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是无形的;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Hall 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18 英尺)、个人距离、(近者1.5-2.5 远者2.5-4)、社会距离(近者4-7 远者7-12)、公众距离(12-25,公众领袖30 英尺)。

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

3.对于拥挤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对拥挤的态度也各异Eg: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

4. 位置安排: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

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小结: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冲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第七章社会交往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

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有的已经无法弄清。

人们在实行这些习俗时病不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样做,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习俗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