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目标】1、认识“簸”字,会写“簸”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进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1、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根据注释解诗题。
②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③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④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2、集体反馈①指名读。
纠音曲(qū) bǒ簸(根据注释纠正“qū”,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②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点评:喂,你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
3、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生:希望老师能把诗读准,声音洪亮。
生:希望老师把“九曲黄河”“良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生: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教师读,学生挑战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巧妙采用给教师的温馨提示,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④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对比:黄河是雄伟壮观的,可淘金女的眼里却是十分凶险的,每天她们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淘金,她们生活怎样,牛郎织女生活又怎样?读到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反思: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指导朗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作画、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⑤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浪淘沙(2)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运用已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训练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作业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
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浪淘沙(唐·刘禹锡)1、解诗题、知作者。
2、朗读全诗九曲黄河万里沙。
3、理解大意浪淘风簸自天涯。
4、体会感情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教学目标:1.学习《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了解这首诗写日本僧人敬龙学成归国时,诗人为他写诗送行,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
学习《塞下曲》,了解这首诗描写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塞下曲》。
3.能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学习《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晚唐时期,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
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
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一)自主先学,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二)品读悟诗情。
1.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你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
(2)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把您送回家。
2.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配乐赛读、齐读。
二、学习《塞下曲》(一)导入1.复习边塞诗,引入: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2.简介作者: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二)小组合作1.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2.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3.师生交流(1)玉帛朝回望帝京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乌孙使臣携带玉、帛之类珍贵礼品朝见了汉朝天子,礼毕后在归途中还不时地遥望汉朝京城。
乌孙国朝汉后愿意取消自己的王号,对汉称臣。
(2)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远地方的百姓也能宁静地生活,再也没有出兵打仗,战火的硝烟迅速消逝,变幻成日月的光辉给百姓带来光明和温暖。
(三)检测反馈。
(四)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背诵这首诗。
村晚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注:斜体字为多媒体课件内容)。
一、课前预习二、复习,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1)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色的景象。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自主先学初读,感知诗意。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音形义bē¡被()○1池塘陂陂(○2池塘的岸坡()○3山坡xián 衔()请衔街()查衍()字衡()典漪牧横(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 池塘当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敢)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一)观察图画1.(课件出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见过这幅图吗?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2. 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
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
(课件出示《惠崇春江晓景》诗)板书课题。
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一)了解作者,读懂课题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苏轼、惠崇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课件)简介惠崇: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尤善画鹅、鸭等小动物。
△(课件)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课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文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的任务,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
如:晓、暖、满、短、欲等。
(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2.指名读。
(学生评价)3. 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去掉拼音,再读课文。
(展示课件)5、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
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
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谁来说说?(学生说: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
)是这样吗?(课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咱们一起读一读。
6.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四、(课件)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四、,学生自主先学,朗读这首诗五、对诗句的理解:1,2句:满怀无限的离愁别绪,在白日西斜的时候与久居的北京城告别,吟着诗,扬着鞭,奔向遥远的东方。
3,4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