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1.导言 (3)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2.2 消费差距扩大 (5)2.3 储蓄差距扩大 (7)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4. 结论与思考 (11)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参考文献 (1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
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一、导言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
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图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图从图一得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 多年来均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
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远远小于城镇居民。
结合下表一中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 1984 年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 年的2.6 倍开始下降到1984 年的1.8 倍; 第二个阶段是1985- 1988 年,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小幅度扩大后出现比较稳定的阶段,基本上维持在2.2 不到的水平; 第三阶段是1989-1994 年,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第四阶段是1995- 1998 年, 收入差距有很小缩小, 之后进入第五个阶段1998 年以后, 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
1999 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6∶1,而到了2009年,这一差距被逐年平稳地扩大到3.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不断创造建国以来的新高。
①①根据表一中相关统计数据所得。
表一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其中“城乡可支配收入比”等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值。
(二)消费差距扩大表二 主要年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情况表 单位: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注:1.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
2.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没有剔除城乡价格不可比的因素 ;3.居民消费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表二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如下折线图二:图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趋势从图二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虽有波动,但仍是呈整体上升的趋势。
结合表二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农村居民消费由1978年的138元到2009年的4021元,提高了3883元,涨幅达28.1倍;城镇居民消费亦有1978年的405元涨到2009年的15025元,提高了14620元,涨幅达36.1倍。
①城镇居民的涨幅远高于农村居民。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容忽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幅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皆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尤其是近几年,城乡之间差距愈加明显。
(三) 储蓄差距扩大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居民储蓄是其收入的增函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必定反映在居民储蓄上,因而从居民储蓄差距上也可以看出城乡的差距。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所得的数据分析整理得到,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99 年才达到30. 89 % ,但是占人口30 %左右的城镇居民却占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70 %左右。
最小的1984 年也达到了63. 9 % ,而1999 年竟高达81. 2 % , 自1996 年后,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80 %以上。
所占比例最高的1991 年城镇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为农村居民人均存款的近10 倍,差距十分悬殊。
[1]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异并没有随着制度的革新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反而愈拉愈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有违于“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亟待改善。
三、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很多学者已做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
本文将主要从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差异角度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贡献。
(一)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公共产品是保罗·萨缪尔森于1954 年提出来的, 即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产品, 如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
斯蒂格利茨的解释是:“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类物品, 在增加一个人对①根据表二中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它分享时, 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 而要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却要花费巨大成本。
”[2]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它的效用不可分割。
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独享或专有;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 不会排斥其他人同时享用, 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或质量;效用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 技术上不可能被分割成若干个别部分, 分别归某个个人享用, 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
(二)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下面我们选取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险三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来分析其在城乡供给与消费中的差异。
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育投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 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 实行城乡不同标准。
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城市, 原本更需要扶持的农村教育得到的资源远远少于城市。
[3] 从1996年到2004年的9年间, 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都低于城镇水平, 具体情况见下表三。
表三城乡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单位:元/人资料来源: 1996- 2004 年的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 2005 计算整理而得。
b.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国教师水平在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
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年轻人到农村从教的意愿明显下降。
教师学历是反映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教师学历要求偏低,如果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一个层次,农村教师将有70%一80%成为学历不合格教师[4] 。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并且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城乡教师差别仍有所扩大。
例如,就城乡教师的学历结构而言,我国一些城市地区已开始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甚至本科化,而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合格率主要维持在中师学历水平。
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比例仍高居不下,合格教师的严重匾乏仍在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实施。
截至2007年,城镇各级学校教师的学历仍然大大高于农村教师,以小学教师为例,城镇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占85.30%,县镇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占75.87%,而农村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仅为58.53%;城镇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31.17%,县镇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3.87%,而农村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仅为6.60%(见表四)。
[5]表四城乡专任教师的学历程度比较(2007)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2.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 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进行了投资体制的改革, 主要是引入了多元投资主体。
比如像温州吸引社会资金开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烟台将城市供水、供气与供热工程租赁给民间机构运营, 上海的杨浦与南浦大桥、隧道等几个大的工程, 也是采取合资、BOT、特许经营方式建成的。
但是, 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 是很难将资金投向农村的。
所以, 目前的农村, 像被使用的大型水利设施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建设的, 如抽水站、水库和部分深水机井等。
当然,部分工程因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 已不能使用, 农村水利设施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所热衷的, 因为这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之一, 可是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 往往通过强制性手段向农民集资、摊派。
这样一来,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在城市是不需要市民负担的, 而在农村则需要农民负担。
更何况,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方面, 城市是大大多于农村的.[6]3.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医疗费用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从居民的医疗保障方式看,城市中基本医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等形式的医疗保障覆盖比率显著高于农村, 其中2003 年城市的基本医保比例为30.4%,而农村仅为 1.5%;2003 年公费医疗的比例为4.0%, 而农村的公费医疗比例仅为0.2%(见表五),农村中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是合作医疗,但2003 年仅占9.5%, 尽管这两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迅速推广,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 1.56 亿农民受益,农村总人口的16.6%, 还有83.4%的农民没有享受这种惠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