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东车 嘉骑 祥画 武 出像 梁 土石 祠 。拓 西 片王 ,母 东、 汉历 , 铺张扬厉的巨丽之美。
• 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 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 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 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 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 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 感的巨丽之美。
4. 从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来看,《诗经》
的雅颂和屈原、宋玉的作品为汉代文人提
供了模拟学习的范本,而战国时期的自由
空气和纵恣文风也在汉初得到部分恢复,
这些为汉赋的产生与兴盛提供了文学基础。
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
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二) 赋的种类
汉代的赋可以分三类,即骚体赋和散体大 赋和抒情小赋。骚体赋追踪楚辞的传统, 内容多是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散 体大赋一方面盛赞大汉的繁荣昌盛,同时 也对统治者追求享乐有所劝戒,所以它往 往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开始,而以 “劝百而讽一”结束。抒情小赋是东汉末 年的产物。汉赋的代表是散体大赋。
三、汉代艺术的特征
• 气势与古拙
• 1.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 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众多 繁杂的对象上展现出人间力量和对物质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巨大胜利。这里统统没有 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 主观抒情。
• 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 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 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 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
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
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
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
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
决胜乃罢。 汩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
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yóu)湲
湲,蒲伏连延。
•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 对匈奴的胜利 • 出使西域
• 2.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 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 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 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 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 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 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汉赋铺排多变的艺术手法丰富了 艺术表现手段,奏出了魏晋人的 觉醒和文的自觉的先声。 然而,汉赋漫无节制的铺陈扩展、 靡丽夸饰,使许多作品显得笨拙、 呆板。
二、 散文
(一)政论散文
政论散文本着兴国安邦、针砭时弊的目 的,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博古通今,运用对比、总结,有战国纵横 家的遗风,同时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多采 用排比、对偶,有骈化的倾向,文章热情 恳切,激情洋溢。
3.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 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 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品出现了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沟 通而显得富有生气。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 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 强。 如《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在人物方面,对变革时代的重要人物给
予高度重视,认为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
的重要力量,把人物的功过是非放在历
史发展中来考察。另外,在《史记》中,
司马迁表现了他无畏的批判精神,在叙
述历史事件之时,流露了他强烈的爱憎
褒贬之情。
• 《史记》在传记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 在人物传记中增加了故事情节。
第 二 章 两 汉 文 学
第一节
概述
秦二世而亡,加之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 的政策,秦代的文学很不发达。鲁迅先生在 《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代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这是指李斯的《谏逐客书》。 经过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实行休养生息 政策,国家开始繁荣,文学也就有了发展。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有汉赋、散文、乐府诗 和《古诗十九首》。
一、 汉赋 汉赋是两汉时期的标志性文体,它体现了两 汉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一)汉赋的产生
1.大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空前强盛, 这就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 于是以显示人对世界的征服为最高主 题的汉代大赋以极大的热情铺排外在 客观世界,极尽渲染之能事,来表现 人的本质力量。 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总揽人物。”
一、两汉的文化
(一)西汉
• 西汉的文化主要继承 了楚文化。汉起于楚, 西汉艺术展示给我们 的,恰恰就是《楚辞》 《山海经》里的诸多 故事画面。
汉 像 砖 女 娲 图
(二)西汉至东汉
• 儒家的理性精神日见濡染侵入文艺领域和 人们的观念中。
(三)两汉时期的整体文化观念
• 神话思维方式与理性精神的融合,形成一 个神话——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五彩浪 漫的世界。
1.贾谊 (三)赋的代表人物 《吊屈原赋》 2.枚乘 《七发》:音乐、饮食、车马、 宫苑、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3.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4.杨雄 《蜀都赋》 4.赵壹 《刺世疾邪赋》
(四)汉赋作品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 内,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 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 也,浩浩溰溰(yí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枚乘《七发》
(五) 散体大赋的特点
1.以宾主问答的方式来展开描写,作品中出现 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这样便于提出问题 与说理。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等多种方法细 腻周至地描写事物,面面俱到,极尽形容之 能事。文章也就显得气势充沛、有理有据。
3.词藻华美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4.体制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 在许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中,人物不是以其精神、 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 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 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
东 汉 说 唱 俑
陶 塑 两 舞 俑
西 漢 : 錯 金 銀 博 山 爐
西漢:金縷玉衣
曹 全 碑
乙 瑛 碑
第二节 汉赋与散文
2. 国力的强盛使统治者的生活日趋豪华,这 就为汉赋的铺排描写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文 人们目有所见,心有所感。 3. 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对现实政治的润色作 用,喜爱和提倡写赋,于是文人、士大夫也 就以写赋为能事。 如:司马相如;汉宣帝时王褒等人用诵读奇 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后来的 元帝治病解闷。
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的《过秦论》、刘向的《列女传》
(秋胡戏妻)、晁错的《论贵粟疏》、
桓宽的《盐铁论》和王充的《论衡》。
(二)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的主要成 就是司马迁的《史 记》和班固的《汉 书》。司马迁撰写
《史记》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在《史记》中他有唯物思想,不相信天命 (究天人之际);进步的历史观:他要通 过对历史的撰述考察历史兴替的原因。打 破了原来简单地记载历史事件的传统,而 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经济、政治、民族 关系、文化等方面来展示历史发展过程。
(《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
2. 增加了戏剧冲突。
3. 增加了生活细节。
• 《史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语 言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为后世的韩 愈、苏辙所赞同。遣词造句上生动、灵活、 准确。《史记》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 迅),而且是个丰富的武库,中国后代的 小说,戏曲许多都取材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