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论文

中国文学史论文

浅谈唐诗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光辉的历史,它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如果你能对中国文化的有一定了解的话,一定能感觉到它的渊博.
中国文化的主流莫过于文学,而文学的鼎盛期莫过于唐宋两代。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疆拓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上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

盛世不仅造就了士人的开阔胸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唐诗浩如烟海,诗人群星璀璨。

唐诗所表现出来的主题,诸如忧国忧民、匡时济世、抵御外侮、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捐躯报国、舍生取义等,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忧患意识是诗人在探索社会、人生过程中遭到巨大压抑、挫折、失败后所产生的深邃的思考,是基于某种历史责任感而产生的一种不安乃至痛苦的情感。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悲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到了盛唐,好游山玩水的李白也常“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诗句中,我们能发现一贯狂放不羁的李白,也在为国家社稷的安定而忧心忡忡。

杜甫遭遇安史之乱,目睹国家巨变、人民离乱,更是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

他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他创作的《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悲陈陶》等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也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中唐诗人刘长卿在目睹百战之后,面对社会残破、蓬蒿遍野的凄凉景象,不仅感慨道:“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这些诗句都隐隐约约地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危机。

到了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晚唐,诗人们更是有无限的忧虑和伤感,李商隐对“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荒凉残败景象忧心如焚。

由此可见,唐诗所体现的忧患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唐代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时代。

近百年的繁荣,造就了中国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开疆拓土,军威四震,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着社会氛围。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中自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其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到了盛唐更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高适在《塞下曲》中高唱:“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王翰也发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典征战几人回”的感慨。

还有王昌龄、王之涣、崔灏等诗人都抱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以昂扬的情绪、乐观的精神,奔赴边疆。

李白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抱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

杜甫在青年时代也是豪情万丈,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高远志向。

即使是体弱多病的李贺也发出:“男儿何
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诗是我国古代最有价值的艺术之一,唐诗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可以调动起人们的鉴赏欲望,而鉴赏中的想象、记忆、联想、思维、情感等众多心理能力的运用,提升了人的审美意识。

这种意识在唐诗中有着深切的体现。

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我们看到空山深林傍晚时的幽静景色,领略大自然的绚烂美丽如画景色。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出了自己春晓时的感觉。

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无题》诸篇中,我们更是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又如他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

唐人把诗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诗化了。

既可以看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自信,也可以听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凄婉感叹。

走进唐诗,便走进了唐代广阔的生活;走进唐诗,便走进唐人广阔的艺术心灵。

唐诗不仅文字绚烂,而且意蕴深厚,洋溢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精神、气质、品格、感情和高尚的意趣,这无疑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