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1)
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金属材料加工方向 选修课,可使学生扩大和加深本专 业的知识,掌握材料加工的前沿技 术。 控制轧制的核心就是将轧制的动态 过程和热处理的动态过程相结合, 来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
教学要求
理解通过对金属加热制度、变形制度和温 度制度的合理控制,使热塑性变形与固态 相变结合,以获得细小晶粒组织,使钢材 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了解控制冷却的工艺作用,控制轧制和控 制冷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钢的强韧化理论,变形条件下再结晶 和相变的组织行为理论,典型微合金元素 在控制轧制中的作用机理及控制冷却中的 强化冷却方式等控轧控冷的基本知识。
§1.1
钢的强化机制
强度: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 能力,用给定条件下所能承受的应力来 表示。
圆 形 拉 伸 试 样
拉伸前
拉伸后
§1.1
应力
钢的强化机制
颈缩阶段
强化阶段 屈服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 应变
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曲线
§1.1
钢的强化机制
弹性极限(σe):表示材料保持弹性变形, 不产生永久变形的最大应力,是弹性零件的 设计依据。 屈服极限( 屈服强度σs):表示金属开始 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铸铁等材料没有 明显的屈服现象,则用条件屈服点(σ0.2 ) 来表示:产生0.2%残余应变时的应力值。 强度极限(抗拉强度σb ):表示金属受拉 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σe 、σs 、σb 是机械零件和构件设计和选 材的主要依据。
室温时,金属的塑性变形实质上就是 位错运动(或者更全面的说是晶体缺 陷运动,但位错运动是基本的,主要 的)。提高位错源开动所需要的应力 和位错运动的阻力,就提高了金属材 料的屈服强度,也就提高了金属材料 的强度,故提高钢的强度首先要提高 钢的屈服强度。
§1.1
钢的强化机制
一、冷变形强化(strain strengthening) (或应变硬化、应变强化、冷作硬化、 加工硬化、位错强化) 1、基本概念 冷变形: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 的变形。 冷变形强化:金属材料在冷塑性变形 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增加,其强度 和硬度提高而塑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
§1.1
4、应用
钢的强化机制
特别适用于纯金属及热处理不强化的合金, 尤其是导电材料(原因:虽然冷变形使延 性、导电性和耐蚀性降低,但与其它方法 如固溶强化相比,其冷变形后的导电性的 降低要小得多),故用冷加工方法加工输 电铜导线; 在实践中利用,如冷拔线材、深冲薄板异 型件等。
§1.1
钢的强化机制
§1.1
3、影响因素
钢的强化机制
溶质与溶剂的原子半 径差别越大,强化效 果越好; 有限固溶体中溶质元 素溶解量越大,强化 效果越好; 溶质元素在溶剂中的 饱和溶解度越小,强 化效果越好;
§1.1
钢的强化机制
形成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元素(C、N、B等) 的强化效果好于形成置换固溶体溶质元素 (如Mn、Si、P等)。
教学安排
教学:本课程2学分,总课时为32学时,每 周2学时,1-16周上课。 考核: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大作 业(70%) 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 等 期末大作业作为考试
无故缺课达到学校规定的次数者,不 能获得本课程学分。
参考书目
教材:王有铭,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 却,冶金工艺出版社,2008.6 刘永铨,钢的形变热处理,冶金工业出版 社 李曼云,钢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手 册,冶金工业出版社 田中智夫,钢的微合金化及控制轧制,冶 金工业出版社 钢铁冶金学报
昆明理工大学多媒体课件
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加工工程系 任课教师:王华昆 2012年9月
§0
绪论(Introduction)
课程简介
教学要求
学习内容
教学安排
参考书目
控轧和控冷的概念 控轧和控冷技术的发展过程 我国控轧和控冷发展概况
课程简介
控制轧制冷却技术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新 发展起来的轧钢新技术,已成功而广泛地应 用于生产过程中,能明显改善钢材组织结构, 提高钢材的强韧性和使用性能。学生通过学 习课程,能进一步理解压力加工过程不仅是 解决成型及尺寸精度问题,而且成型过程本 身也能影响金属材料的组织转变,最终影响 产品性能,通过控制工艺过程的影响因素能 在一定条件下1
钢的强化机制
2、沉淀强化条件 能形成有限固溶体; 固溶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有析出的位置—晶体缺陷。 3、强化机理 位错与析出第二相颗粒之间的相互作 用,包括对提高强度有积极作用的绕 过过程和对强度作用较小的剪切过程。
§1.1
钢的强化机制
4、沉淀强化影响因素 析出相的颗粒尺寸和其体积百分比, 质点越小,百分比越大,强化效果越 大。但质点尺寸又不能过分小,质点 之间的距离也不能过分小,否则位错 不能在质点直径弯曲,变绕过机制为 切过机制,强化效果下降。根据计算, 一般的质点为20-50个原子间距,体积 占2%左右时效果最佳。
控轧控冷技术发展过程
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钢在热加工时, 温度和变形条件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 影响; 二战时,荷兰等国采用“低温大压下”细 化低碳钢的α晶粒,提高强韧性;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和原苏联等 国开展钢的形变热处理工艺与钢材组织和 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控制轧制和 控制冷却的机理研究和工艺的实践奠定了 基础;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概念
控制冷却(Controlled Cooling):控 制轧制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 织和性能的目的。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相结合能将热轧钢 材的两种强化效果相加,进一步提高钢材 的强韧性和获得合理的综合力学性能。 目前,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已应用 到中、高碳钢和合金钢的轧制生产中,取 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
我国控轧控冷技术概况
我国控制控冷起步于60年代初,并取得了 初步成果,例如对含有Cr、Ni、V的超高 强度钢德形变热处理工艺研究,轴承钢轧 后快冷工艺研究等; 1978年开始对控制控冷进行系统研究; 武钢、鞍钢、重钢、太钢等钢铁企业采用 控制控冷技术生产高强度、高韧性的造船、 锅炉及压力容器用各种钢材,开发了新钢 种,填补了国内钢材的部分空白。
学习内容
第一篇: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理论
钢的强化和韧化 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在变形条件下的相变 微合金元素在控制轧制中的作用 钢材控制冷却理论基础
第二篇: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技术的应用
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技术在钢板生产中的应用 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技术在型钢生产中的应用 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技术在钢管生产中的应用
§1.1
2、强化机理
钢的强化机制
冷变形使金属内位错大量增殖,密度增大; 位错运动过程中彼此交截,形成割阶,使 位错的可动性减小; 许多位错经交互作用后缠结在一起,形成 位错缠结,使位错运动更困难,以致需要 更大的力才能使位错克服障碍而运动。 变形量越大,材料变形阻力越大,强度 越高。
§1.1
§1.1
钢的强化机制
强化: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 手段提高金属强度的方法。 屈服强度:指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抗力, 来源于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理论值为 G/2Л,奥罗万修正值为G/30(G为晶 体的弹性模量)。由于实际金属中存在各 种晶体缺陷,特别是存在位错,位错很容 易运动,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原子间结合力 的作用,故金属的实际强度远低于理论值
二、固溶强化 (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 1、基本概念 固溶强化:当合金元素(溶质)固溶 到基体金属(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则会提高,称为固 溶强化。如黄铜(Cu-Zn)强度要高于 紫铜。
§1.1
2、强化机理
钢的强化机制
弹性交互作用:溶质原子和位错周围均存 在应力场,为了使系统应变能降低,二者 会发生交互作用(比如溶质原子对正刃型 位错的偏聚),形成柯氏气团(围绕位错 而形成的溶质原子聚集物),阻碍位错运 运动; 合金元素与基体金属原子价不同,产生电 化学交互作用。
§1.1
4、特点
钢的强化机制
提高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 的同时,对其它影响如下: 几乎都使合金的塑性低于纯金属,但少数 例外(如Cu-Zn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同时提 高 ); 使合金的导电性低于纯金属; 提高合金的抗蠕变性能,减少高温下强度 损失;
§1.1
钢的强化机制
三、沉淀强化(preciptation strengthening)或时效强化(aging strengthening) 1、基本概念 沉淀强化:通过对过饱和固溶体的时 效处理而沉淀析出第二相产生的强化. 钢中常加入微量Nb、V、Ti元素,形成 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合物,在轧 制中或轧后冷却时析出,起到第二相
§1.1
钢的强化机制
金属强度的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W(C) < 0.9%时,碳钢随含 碳量的增加,其强度增加。 加工工艺过程:纯Cu和纯Al的σs分别为 60MPa和40MPa,经过冷加工后强度明 显增加。 热处理工艺: W(C) =0.4%的碳钢经淬 火和高温回火(调质处理)后,其强度由 500MPa增至700-800MPa。
§1.1
钢的强化机制
金属和合金塑性变形包含晶内变形 和晶间变形。晶内变形是通过各种位 错运动而实现的晶内一部分相对于另 一部分的剪切运动,最基本的是滑移、 孪生和扭折。 在T≥0.5Tm时,可能出现晶间变形 和晶界滑移,这类变形不仅同位错运 动有关,而且扩散过程也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