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给定材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
”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
(40分)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见解明确、深刻;
(2)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范文一(这个题目写的很适合模仿,可以把范文三的两个论点段落用在范文一的论证上)
从意愿的满足到理性的共识
——公共政策推动社会善治之道
老子曾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来比喻为政之道,其中的核心智慧在于治理的有效性和普惠性。
社会的善治,需要恰当的治理。
如果政府的政策无视民意,势必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但如果过于关注民意,会因政策的短视阻碍社会进步,损害公共利益。
以公共政策推动社会善治,考验的是政府的为政智慧。
新常态的中国面临复杂的变局,没有一劳永逸的治理药方,没有一场不变的治理策略。
深入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找到引发民众不满的社会现象的根源,引领社会的理性思考,从公众生活水平的根本寻求治理基点,这是有效推进社会善治的关键。
符合民意是有效推进政策的基础。
媒体曾报导政府为建设苗木基地辛苦购得的苗木被随意当地民众丢弃,而移风易俗的政策善意则被指责干扰民众生活。
再完美的政策,如果不被大众理解,就无法赢得大众的响应。
社会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互动的过程,不尊重民间的习俗,不了解百姓的呼声,尽管政府有着推进社会进步的善意,但很难有效果。
抛掉自身的拘谨和傲慢,深入民间,深刻了解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这是当年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是推进社会善治的基础。
兼顾各方有效拿捏是实现政策效果的。
社会是一个利益交织的共同体,每一项政策,都有可能改变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社会治理,社会公平是关键。
尽管不存在能完全均衡照顾各方利益的政策,但通过有效了解社会各方需求,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有效拿捏,是赢
得各方满意的基础。
就像户籍变革,既要照顾城市居民的利益,更要顾及千千万万的农民工,通过理性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这是政策推进社会善治的有效。
与公众互动交流是政策质量的关键。
尝读希腊史,为雅典的民众乱政而错愕震惊,一个注重民意的治理制度却让混乱的民意把民族带向危亡。
民众确实有着很高的智慧,但民众的声音常常被某种情绪所感染,社会治理,如果听之任之,只能把社会带向崩溃,文革的教训相距不远。
贤明的政府是推进社会的理性思考,让深入探究真相成为社会的风气。
互联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辩论的平台,而近来中国社会的迅速进步,与公众理性的密不可分。
在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中责任重大。
在巨大变局以合适的政策推进社会进步,在赢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各方利益,需要的,不仅是政府的治理智慧,更是社会理性的进步,在社会与政府的互动中,在为政善意和治理智慧的激荡中,走向光明的未来。
范文二
好政策可以温暖人心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好政策的重要标准。
政策引领发展,政策关乎民生。
作为党委政府,出台科学合理、惠及民生的好政策,群众才会交口称赞。
一个好政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制度支持,也可以温暖人心,正确引领人们前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合理合法的愿望诉求,是出台好政策的直接动因。
从1977年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即将实施;从鼓励私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到全面减免农业税,这些新政策无不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好政策。
好政策是弘扬善举的道德“风向标”。
好政策鼓励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座道德的“风向标”。
近年来,为了让见义勇为者不能“流血又流泪”,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见义勇为行为的政策,旨在解决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让面对违法犯罪的人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针对路边看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尴尬,有的地方甚至出台了保护扶人者的“举证责任倒置”相关规定。
正如小品《扶不扶》的一句台词:“人跌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扶起”人心,让崇德向善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好政策是正确处事的行为“刻度尺”。
政策不是法律,但是可以起到法律的规范约束功能,而且推动法律的不断完善。
前几年,立法机关根据“严厉打击危险驾驶行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政策导向,及时制定了“醉驾入刑”的相关法律规定,就是增加违法者违法成本、预防犯罪的一种有效措施。
实践证明,醉驾者数量明显减少,足见政策的威力。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党内政风带动了民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移风易俗、“光盘行动”、厉行节约等已经成为人们的新风尚、新习惯,也证明了好政策对规范公民行为的重要作用。
好政策是完善自我的动力“倍增器”。
好政策通过正确的制度导向和合理的措施激励,让人们正视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我。
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人们眼界大开,“外语热”拉近了国人和世界沟通的距离,“语言关”已不是难题;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政策让尊重人才、重视科技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学子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建功立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让“健康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火热的“广场舞”、“万步走”凸显了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雄心壮志。
好政策不会凭空而降,它来源于科学的决策和规划,来源于对民众智慧的充分尊重和广泛吸纳,来源于立足长远的考量。
只有心里真正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住来,到群众中去,才会制定出好的政策。
那种“事前拍脑袋决策、事中拍胸脯表态、事后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只会让群众反感,与为民务实的宗旨格格不入。
好政策温暖人心。
群众期待好政策不断出现,这不仅是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是党委政府肩上沉甸甸的一份责任。
范文三
为政以德众星共之
——以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与德性当年的毛委员,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力排众议,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革命政策,最终让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得以全中国的燎原之势,让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小平同志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的时候,主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开放为发展政策,助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共产党九十余年奋斗史可谓波澜壮阔、壮丽辉煌,而一脉相承的好政策是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以史为镜我们不难看出,好政策须以人为本,要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民意愿。
然而在革命已经胜利、经济相对发达的今天,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等缺乏理性和德性的风气却随之而来、日益盛行。
正所谓“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因此,好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应该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
好政策是引领公民理性的指航灯。
现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高度转型时期,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导致不理性现象层出不穷,从某些地方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中已然可见一斑。
这对于社会风气的营造、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极其不利。
好的政策不仅能够约束这些非理性行为,而且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让民众真正感受到理性行为的定义,从而摆脱盲目、理性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因此,何谓“好政策”?就是让民众遵守政策的同时引领公民理性。
好政策是提升公民德性的助推器。
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任何时期的发展都不能触碰道德的底线。
从早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的发展让人感慨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但不变的是好政策与德性的必然联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教化着社会治理者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以德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由此可见,好的政策应该助推公民德性,让民众明是非、讲道德。
无论是早期的革命时期,还是当下中华民族的追梦征程中,好的政策一直都是指航灯、助推器,不仅指引未来的方向,更是对公民理性、德性的滋养。
好政策一脉相承、一如既往,未来才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