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拙政园与颐和园匾额楹联的命名文化对比

拙政园与颐和园匾额楹联的命名文化对比

拙政园与颐和园匾额楹联的命名文化对比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是人精神的物化。

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

其中,匾额楹联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

这些题咏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更通过它们的表意功能触发游人的联想,使人体验到无限意境。

笔者通过以拙政园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与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在对美景、个人情感和宗教思想的理解表达三方面对其命名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颐和园,拙政园,匾额楹联,命名文化,对比分析在古代造园家看来,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没有森严的界线,人在城市中仍能得享山林之趣,在人类生活的时空中应处处存在着艺术。

正由于古人有这样的生活理想,所以才有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

流连于古典园林的亭、堂、楼、阁、轩、榭、廊、舫中,会发现处处点缀着匾额楹联。

据《楹联丛话》说:“楹联之兴,肇始五代之桃符”。

匾额使记载始于五代时期桃符,横的称扁竖的称额,一般选挂在建筑入口上方的门顶上,或挂在厅堂内正面墙壁或梁架正中下,匾额对园林景观的升华藻绘点染,赋形搞彩之外,寓情寄意,托物言志,使物象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获得灵气和生气。

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涉及诸多艺术领域,是识景的钥匙,它与景物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把景观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无论在颐和园还是拙政园,匾额楹联均是对于景观表象和心灵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把大自然中的佳境,去粗存精后,聚名山大川鲜草于一室,使人足不出门,即可饱尝大自然的无限风情,陶冶于壮丽的山水风光。

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可以说,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中,就可以管窥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及造园技术的产物。

一,颐和园与拙政园匾额楹联命名文化在对美景的渲染深化方面的异同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对“意境”的追求,即对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空间表达。

古典园林景观是造园主内心情感的寄托,又是欣赏者置于其中的思维想象的再度创造。

颐和园乾隆题写的“山色湖光共一楼”,在楼上凭栏眺望山色湖光,美丽的山色和潋,在于创造滟的湖光被造物主拢集于一座楼阁。

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阴晴,这座楼阁都一直注视着变幻着的一切:冬日里,纷纷扬扬的如席大雪静静地絮盖着无垠的昆明湖;夏日里,如叶的小舟在夕阳中塑成剪影;春日里,柳絮和花瓣飘落在它的飞檐上;秋日里,金灿灿的落叶铺满万寿山的山坡。

晨曦,漫山的茂林在曙光中摇曳着翡翠般的枝叶;傍晚,佛香阁、排云殿在落日中溶金。

风里,在搅混天地的呼啸声中,它宁静地注视;雪中,它以单纯的色彩包容天地;雨中,它在丝丝缕缕的珠帘中释放着历史的幽情⋯⋯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园中汉池水旁筑有十分雅致的小亭一所,题之为“与谁同坐轩”,轩内的白壁上题有“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如此雅致的诗词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探究这别致轩名的出处可寻至苏东坡的词作《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庚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由此描绘出一幅会友赏月图:于清风明月之时,园主悠然闲坐于小轩之内,仰头赏月,任思绪漂游驰骋。

闲来邀请三五知己,对月畅饮,诗词歌赋相互切磋,谈古论今畅想明日,这是何等惬意,又是何等悠闲。

在这个独自的天地里,清幽的园林景致在牌匾楹联的提点下独具文化与精神气质。

匾额楹联使欣赏者在短短三两行字中体会到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大自然的博大与无私升华了游人内心情感,使之不断追寻精神的寄托,为游人提供了精神上的一片绿洲。

二,颐和园与拙政园匾额楹联命名文化在对个人感情的表达抒发方面的异同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常被作为园林构景的主题,借植物间接地表达某种感情和意境,如松、竹、梅、莲、桂、兰花、玉兰、山茶、芍药、梧桐、杨、柳等。

园林中的不少题名多借植物名称命题,通过借物喻意,催人细细品味,之后方能理解题名背后内涵。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因荷而得名,坐落在园子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荷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春柳青,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果独坐亭中,观赏田田荷叶,依依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真可谓“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

园林中借花木隐喻某种品格、境界的作法,使人在观赏的时候,在花木寓意所引起的感觉意向中,体味其中情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匾额取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香远益清”。

大意是荷香传的越远越清淡,表面上是描写荷花,实际上是主人以荷花自喻,把自己比喻成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有着高尚的品德,声名远播。

颐和园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

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

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

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

故取名知春亭。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时期,是清漪园时期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情趣的景区。

它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表现,主要有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水村居等建筑。

当时乾隆皇帝特意将宫廷内务府织染局迁到园内,是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思想的一处独具匠心的绝妙佳景。

三,颐和园与拙政园匾额楹联在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宣扬方面的异同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

”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

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

《诗·大序》中有云:“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

《周书·谥法》中解释“式”为“式,法也。

”意即法度、规矩。

“式延风教”则意为将好的风俗作为规矩延续下去。

“气象昭回”与“式延风教”相似,表达良好的风气要昭示众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中的一副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似乎应该使树林充满噪声,鸟鸣则会打破山的幽静,联中却说声响反而显得寂静。

对联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寂时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噪烘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和寂静美,为亭周围渲染出几多禅机气氛,以引起观者的禅思。

从佛教的思考出发,禅宗提出了“无相为体”。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不实的。

万事因缘而生,为无,为空,使人想到对联中的“林”和“山”都不是长久存在的实体。

最终也是虚空一片。

蝉不过是一夏之虫,鸟不过是瞬间过客,短暂的声音不足以改变永恒的宁静,声响之后是更长久的寂静。

对联中用“愈”和“更”字递进,启示世人:既然世界是“空”是“寂”,不如尽早抛弃对世尘浮华的眷恋,去寻找“自性”,世间只有“自性”是真实的,不要再为那变幻不定、最终归于寂静、空空如也的“色”而去自寻烦恼。

雪香云蔚亭居池岛最高处,伫立俯看,可见远香堂、倚玉轩、香洲等华美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又兼嘉树玉竹,绿池鸣禽,远看朱廊石桥萦绕穿插其间。

环视左右,仅古树几株,白梅数枝,无声无息,与下面美景对比,暗示下面那一派美景即是尘世烟云;雪香云蔚亭便是仙境一隅,笃信佛教的梁简文帝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读到“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名句时,叹道:“吟咏不能忘之”,想是已经参悟到禅机。

四,颐和园与拙政园匾额楹联命名文化的对比综述1,颐和园与拙政园中的匾额楹联命名均“言有尽而意无穷”颐和园的“无尽意轩”,初听此名心中就已泛起无穷意味,联想起苏轼扣舷而歌后发出的“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的感慨。

那情感是真实的,青山、秀水、明月、清风仿佛真的就在眼前,而这无尽的美,都是可托可付的。

拙政园中由文征明亲自题写的“梧竹幽居”,让人听到此名就已走入花窗掩映、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梧竹清韵的美丽画面中。

亭中“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因此才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显现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这就是“离形得似”的境界。

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从而拓展并且强化和充实了景观的内在的生命意蕴,“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

园中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2,颐和园中匾额楹联命名的出发点多为帝王以江山为重的大情怀、大抱负,拙政园中匾额楹联命名的出发点多为园主人或造园者的小情趣、真性情置身拙政园,在听雨轩中静坐,品一壶好茶,听窗外雨声,这种追求隐逸悠然的生活情趣让人心动不已。

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拙政园兰雪堂,取意于白居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的宜两亭,尽可供园主人神游于天地之间、流连于自然之中。

在与谁同坐轩中反思,中间纠葛着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佛教思想和审视生死意义的道教思想,与宗教思想交织在一起,反映官场之外文人依托宗教、信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可在颐和园中,勤政殿中批阅奏章、面见大臣,智慧海、佛香阁、须弥灵境处烧香诵经以祈求统治的顺利,闲暇时去听鹂馆、画中游、湖光山色欣赏模拟江南的美景,欣慰于手中江山的稳固和美好。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中需要着重考虑的。

由于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和典章制度的限制和束缚,使得多为罢官而隐退的园主人即使得以回归自然,却仍心忧天下;而勤于政务的帝王虽能稳坐江山,却也向往江南自然秀美的景致、渔隐野趣的生活。

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想法促使私家园林中文人气质显得愈发浓厚,园主人仕途失意的经历使得园子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皇家园林中点缀其间的模仿江南的美景,既安慰了帝王的心,又让园林多了几分情趣。

结语: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