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实验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实验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月考生物卷一.单选题1.亨廷顿舞蹈症和鱼鳞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

相关系谱图如下,Ⅰ2、Ⅱ2、Ⅲ2都不携带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Ⅴ1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亨廷顿舞蹈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B. 鱼鳞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初来自基因突变C. Ⅴ1和Ⅴ2再生育一个不含致病基因的孩子的概率为1/2D. 若Ⅴ2再孕,则应建议其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若是女儿则终止妊娠【答案】C【解析】【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由于基因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不同,又由于它们与性染色体相关联,因此,在遗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详解】图中Ⅰ2、Ⅱ2、Ⅲ2都不携带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所以该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遗传,也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能是常染色显性遗传,A错误;Ⅴ1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V2表现正常,儿子患鱼鳞病,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B 错误;Ⅴ1(aaX B Y)和V2(aaX B X b)再生育一个不含致病基因的孩子的概率为1×1/2=1/2,C 正确;若Ⅴ2再孕,女胎儿都是正常的,男胎儿有一半是正常的,有一半是不正常的,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Ⅰ2、Ⅱ2、Ⅲ2都不携带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Ⅴ1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再根据题意作答。

2.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

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有三条。

该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如图所示(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感病基因:①~④为四种配子类型)。

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作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形成配子①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一直为13B. 正常情况下,配子②④可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而来C. 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母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子代抗病个体中三体植株占3/5D. 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子代中抗病︰感病=5︰1【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7号染色体三体的植物的基因型是AA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任意2个7号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另一个7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因此图中“?”应该是基因A。

【详解】已知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条,则形成配子①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3条或26条,A错误;②的基因型为a,④的基因型为A,两者不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母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aa:Aa=1:1:2:2,因此子代抗病个体中三体植株占3/5,C正确;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由于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2,则子代中抗病︰感病=2︰1,D错误。

3.摩尔根验证“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实验是()A. 亲本白眼雄果蝇与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F1都是红眼果蝇B. 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出现白眼果蝇,且白眼果蝇都是雄性C. F1中的红眼雌果蝇与F2中的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D. 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子代只有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答案】D【解析】【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也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杂交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测交实验在遗传规律的发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新的实验即测交实验证明假说成立,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详解】A、本实验是摩尔根发现果蝇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的亲本杂交实验,不是验证实验,A错误;B、本实验是摩尔根发现果蝇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的子一代自交实验,不是验证实验,B错误;C、本实验不只符合“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也符合“白眼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假说,C错误;D、本实验可以证明“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成立,D正确。

4.取某XY 决定型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 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直至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和实验误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1 条Y 染色体带有3H 标记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 条Y 染色体带有3H 标记C. 可能有4 个精细胞含有3H 标记染色体D. 可能有6 个精细胞含有3H 标记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2、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所以小鼠的睾丸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不含放射性标记。

然后继续培养,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当完成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中DNA一条链带标记,另一条链不带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中DNA两条链都不带标记。

【详解】A B.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但由于起始染色体中只有一条链带标记,所以即便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也只有一条带有3H标记,故A正确,B错误;C.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标记的DNA分子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因此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精细胞可能是2、3、4个,因此两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至少有4个精细胞含有3H标记染色体,C正确;D.根据C选项的分析可知,若同时考虑两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则可能有6个精细胞含有3H 标记染色体,D正确。

【点睛】关键:1个精原细胞经过1个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形成了2个精原细胞,再分别进行减数分裂,产生8个精细胞。

其中2个进行减数分裂的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两条链中,一条链带3H标记,一条链不带3H标记。

5.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有四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 ②AAttDD ③AAttdd④aattd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B.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C.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D. 若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答案】B【解析】由于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所以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④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A错误;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较为合理,先杂交再自交,经过选育,最终得到稳定遗传的性状,B正确;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C错误;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ttDd),产生的花粉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两种颜色的花粉,比例为1:1,D错误。

6.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雌雄异株植株的突变体,其突变性状是由此植株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为了确定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B. 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C. 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D. 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答案】C【解析】【分析】若原本植株基因型为AA,一个基因突变后为Aa,性状不变,与题目不符;若原本植株基因型为Aa(野生型),一个基因突变后可能为aa(突变型),性状改变;若原本基因型为aa(野生型),突变后为Aa(突变型)。

【详解】A、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后代雄性全部是突变型,Q=1,雌性全部是野生型,故P=0,A正确;B、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 A Y,野生型雌株的基因型为X a X a,子代雌株均为突变性状,雄株均为野生型,故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C、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 A Y a或X a Y A,野生型雌株的基因型为X a X a,若突变雄株为X A Y a,后代雌性全是突变性状,雄性全是野生性状,即Q和P值分别为0、1;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 a Y A,则后代雌株全是野生型,雄株全是突变型,则Q和P值分别为1、0,C错误;D、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体雄株为Aa,野生型雌株为aa,后代雌雄中突变型:野生型均为1:1,故Q和P值分别为1/2,1/2,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性状即改变,故原本不可能是显性纯合子。

7.在普通的棉花中导入能抗虫的B、D基因(B、D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抗虫)。

已知棉花短纤维由基因A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D的短纤维抗虫棉植株(B、D基因不影响减数分裂,无交叉互换和致死现象)进行自交,子代出现以下结果: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则导入的B、D基因位于A. B在1号染色体上,D在3号染色体上B. 均在2号染色体上C. 均在3号染色体上D. B在3号染色体上,D在4号染色体上【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自交子代出现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可知短纤维抗虫占子代的比例为2/4,短纤维不抗虫占子代比例为1/4,长纤维抗虫占1/4,所以与分离定律中杂合子自交后代比例相吻合,由此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短和能否抗虫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