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正规的法律文书中出现“中华”两字的概念是在下列哪个历史时期:(唐朝)
2.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尚书》)
3.汉代“乐府民歌”中,被称为古代第一首叙事长诗的作品是:(《孔雀东南飞》)4.唐朝时期,由刘知几编写的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与批评著作是:(《史通》)5.实行“八股取士”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夏商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2.原始社会时期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时代;秦汉时期在精神上追求(大一统)。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始于(战国)时期,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始于(元朝)。
4.元代戏剧《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作品,清代小说《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作品。
5.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
三.论述题:(每题40分,任选二题,共80分)
1.请表述周代的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产生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导致“天下一家”整体国家观的树立。
(5分)
A.周代通过封邦建国,大批同姓子弟分布于全国为侯,形成政权和族权合一,宗统同时也是政统的政治体系。
(2分)
B.王室与大多数地方首长之间多了一层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周天子既是全国诸侯之君,即最高行政首长,又是宗法体系下的最高家长,“天下一家”便成了名副其实的事
实。
(2分)
C.真正将万邦纳入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的政治格局。
从此,“天下一家”的政治观念深
入人心,民族融合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为中华民族锻造了一种经久不衰的凝聚力。
(2分)
第二,使重神转向重人的人文政治意识的得以确立。
(5分)
A.周公从历史变化中看到神权的不可靠,所以虽保留天命观用作王权的根据,骨子里却已深知人间事主要在人为,政权巩固主要靠“敬德”、“保民”,因而以礼治国,礼的权
威实际已超过天命。
(2分)
B.这种重人事、疑天命的人文意识,通过整个周代礼文化的高扬,日益深入人心,为此后中国政治文化始终包含着人文意识奠定了基础。
(3分)
第三,导致人伦至上的社会道德观念的永驻。
(5分)
A.周族得天下后化家为国,延伸宗法为国法,家教为国教,以“亲亲”引导“尊尊”,本意当然是为了驯服民众,巩固统治,然而客观上却使农业民族的朴素人伦道德得以肯
定和升华。
(3分)
B.孝长则要忠君,友弟则需和邦,爱幼则要保民,于是人伦便成了政治的纲常。
反过来借助于政权的倡导,原始的人伦道德更加获得全社会的崇尚。
(3分)
周公改制,制礼作乐,形成了一种士大夫应用人伦完善自我,实现“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为社会效劳的文化氛围,这种淳厚的世风成了华夏人文精神的重要
特征(4分)。
我们要在新时代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
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发扬光大。
(4分)
2.导致战国时期诸子横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方面?产生了哪些优秀学者和诸多学派?答1:周代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历史条件:
第一. 政治上: 分封制解体,出现了诸候争霸局面.(3分)
A. 原先周天子对土地的全面拥有,至高无上的人主地位和绝对权力,必然导致荒淫
和衰败。
(1分)
B. 各级贵族在其封疆上的有限特权难以满足日益膨胀的私欲。
于是列国之间、列国
和周王室之间加剧争夺土地、人民、财货的斗争。
(2分)
C. 礼乐难以起到调节作用,宗族、氏族间的血缘联系日益削弱,最终使
宗法层级结构解体。
周王室权威下降。
先后出现周郑交质(BC702年)三家
分晋(BC562年)等现象。
(2分)
第二.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出现新型的生产关系和赋税制度.(3分)
A.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土地国(王)有制的经济基础动摇,私田大量出现, 奴隶大
量逃亡,敲响了宗法奴隶制的丧钟。
(2分)
B. 公元前594年, 鲁国宣布“初税亩”,标志土地私有合法化,也显示代表新生产力
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分)
C. 土地和臣民不断变更其归属,进一步打乱了原有的血缘组织结构,列
国君主和执政大夫为了争取臣民,在各国赋税制度的改革。
(2分)
例: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的“初税亩” “劳役地租”改为
“实物地租”(2分)
第三.文化上: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士”阶层的形成。
A.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士”阶层开始分化和摆脱宗族羁绊,走向更宽阔的社会政治舞台。
孔、墨两大士集团的出现,就是士阶层获得解放的最显著的标
志。
(2分)
B.“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和“学在私门”现象的出现。
出现孔丘
和墨翟这样培养训练“士”的大师,在一个个大师周围集结和形
成了一个个“士”阶层的集团。
(2分)
C.社会发生划时代的变化.由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转化而成的农民构成的新的社会结构的逐步确立,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多元化和学术下
移的趋向。
各个学派挟带着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哲学体系、新的人
文关怀,登上历史文化舞台,造成了空前热烈的思想学术争鸣局面。
主要学者学派:
1.产生孔、孟、老、庄,墨翟、孙武、惠施、公孙龙、商鞅、邹衍、韩非,等一大批思想家,如群星璀璨,永耀青史。
(3分)
2.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兵家,阴阳家等诸多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留学生下了辉煌的一页。
(3分)
3.创造了《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孙子兵法》、《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文化宝典。
(3分)
4.诸子们在争鸣中广泛涉及天道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名实关系、礼法制度、逻辑原理以及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里,他们别开生面,营造出中国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后世难再的黄金时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