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2009年02月08日星期日 17:20乙型肝炎病毒 (HBV)血清标志物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呈一种双层外壳球形颗粒,分为核心和外壳两个部分。
核心部分 (即核心抗原HBcAg)在肝细胞核内产生,外壳部分 (即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浆内形成。
由于胞浆内形成的HBsAg过多,没有足量的HBcAg与之装配成病毒,从而把过剩的HBsAg释放到血循环中,还有一种e抗原 (即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及DNA聚合酶活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活跃的标志。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1为阳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通过非肠道或者不明显的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血液、唾液、性液,乙型肝炎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存在HBsAg。
HBsAg只是病毒的外壳,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其阳性常见于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乙型肝炎如果半年之后HBsAg不消失,即为慢性HBsAg携带者。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lgM复合物【正常值】阴性 (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HBsA-IgM是HBV感染、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见于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阳性转阴提示感染康复,持续阳性表示疾病转为慢性。
3.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抗HBs为HBV的中和抗体。
①阳性为乙肝疫苗注射后机体产生抗体后的正常反应;或者注射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②如果没有接受过乙肝疫苗注射,表示机体曾经感染过HBV,现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具有一定免疫力,有保护作用。
4.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①阳性表示正患有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具有高度传染性。
②若阳性者为孕妇,可垂直传播,其新生儿感染率为90%,且HBsAg 也为阳性。
只有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极为罕见,应复查是否有误差。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一般应在发病6周后转为阴性,否则预后不好。
5.乙型肝炎e抗体【正常值】阴性 (N/P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①抗HBe是感染性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
抗HBe阳性常伴有抗HBc阳性,出现时间早于抗HBs的出现,在低滴度HBsAg或抗HBs阳性的急、慢性肝炎中出现,表示传染性相对减低。
抗HBe出现快慢与肝炎的转归有关。
乙肝急性期出现者容易进展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抗HBe阳性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如果HBsAg和抗HBe均阳性,且ALT升高的乙肝病人,应考虑有无原发性肝癌的可能。
抗HBe阳性检出率肝癌>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
②抗HBe阳性孕妇所分娩的婴儿中约有20%感染HBV。
6.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HBcAg存在于病毒核心和受感染的细胞核内,血液中一般不以游离状态存在,用一般的方法检测不出来,所以临床上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HBcAg 阳性提示血液中有感染性的完整乙型肝炎病毒,含量较多且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7.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抗HBc)【正常值】抗HBc总抗体阴性 (N/P比值≥2.1或抑制率>50%为阳性)抗HBcIgM 阴性 (P/N比值≥2.1为阳性)【临床意义】抗HBc总抗体包括抗HBc(IgG、IgM、IgA),主要为IgG。
阳性说明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疾病处于恢复期。
抗HBc阳性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
抗HBcIgM阳性是乙型肝炎近期感染和肝内HBV复制活跃的指标,在HBV感染的"窗口期"(当HBsAg消失和抗HBs尚检测不到的时期),抗HBc常是唯一可测出的HBV血清标志物,可持续3~6个月,提示病人血液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容感染后血清标志物反应表中各项类型的意义:①急性HBV感染潜伏后期或HBsAg携带者。
②乙型肝炎潜伏期或急性早期 (抗HBc出现前),这种情况较少见,具有高传染性。
③急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是病毒处于活动和复制期的重要标志,具有高传染性。
④急、慢性乙肝,有传染性。
⑤急、慢性乙肝,急性乙型肝炎病人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通常和疾病的消散及病毒复制的降低是一致的,有传染性,但较低。
⑥曾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处于康复期。
⑦乙型肝炎康复期,已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⑧表示曾经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现已完全恢复,并且有一定的免疫力。
⑨有两种可能:1)以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但抗HBs已降至不能测出。
这种人抗HBc滴度低 (<1:100)。
2)见于急性乙肝恢复中期,HBsAg已经消失,但抗HBs 尚未出现,被称为 "窗口期",这种人的抗HBc滴度较高。
⑩有两种情况:1)曾经有过HBV(乙肝病毒)感染,抗HBc已降至不能测出,并且有一定的免疫力。
2)经乙肝HBsAg疫苗免疫接种后,产出了抗体。
⑾为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8.前S2(PreS2)及抗前S2(抗PreS2)检测【正常值】PreS2 阴性 (P/N比值≥2.1为阳性)抗PreS2 抑制率<50%为阴性【临床意义】①PreS2是HBV表面蛋白成分,为HBV入侵肝细胞主要结构组分,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
②抗PreS2已是HBV中和抗体,在急性乙型肝炎出现早者预后好。
9.聚合人血清蛋白受体 (PHSAR)【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1为阳性)【临床意义】PHSAR是HBV前S2基因的产物,是PreS2已抗原的一个决定簇,是HBV感染、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10.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表明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用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有无传染性的检测及HBsAg疫苗阻断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
另外,约有50%以上抗HBe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经4~5年发展为肝硬化,常与HBV DNA持续阳性有关。
11.HBV DNA多聚酶 (HBV DNA P)【正常值】界值为阴性对照士2SD测定值减阴性对照大于界值为阳性" 【临床意义】HBV DNA P存在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
好了,我们开始吧!先看一看经常提到的“大三阳”:大三阳过后,就是同样常提到的“小三阳”好,现在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是大三阳,肝穿做出来的结果也是携带者啊?!)还有,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正常反应:你的结果不在上面的表里?没有什么奇怪,往找一找看。
好了,我们来看一看其它的五花八门的化验结果:最后,小编提醒您,乙肝治愈的指标并不是乙肝“两对半”。
乙肝五项(两对半)和肝功能的化验单解读!乙肝五项检查(代表体内病毒情况)HBsAg(表面抗原)HBsAb(表面抗体)HBeAg(E抗原)HBeAb(E抗体)HBcAb (核心抗体)① HBsAg、HBeAg、HBcAB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②HBsAg、HBeAb、HBcAB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③单独HBsAb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④HBsAg、HBcAB或者HBeAb、HBcAB阳性说明正在感染其间,或者正在康复之中。
具体分析看病情而定。
⑤ HBsAg、HBeAg阳性说明正在感染之中,应该及时治疗。
肝功能检查(代表肝脏本身的变化)项目单位参考范围总蛋白: G/L 60-83白蛋白 G/L 35-53球蛋白: G/L 25-33谷丙转氨酶 U/L 0-40谷草转氨酶 U/L 0-50总胆红素 umo/l 0-20直接胆红素 umo/l 0.0-6.0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坏死, ALT和AST就会升高,但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细胞浆,AST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
急性肝炎和轻症的慢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因此,AST/ALT<1;慢性肝炎的后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是严重的,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
ALP和GGT在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GGT明显升高。
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 当肝功能受损时, 白蛋白产生减少,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敌人"时, 球蛋白产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肝功能减退,白蛋白产生减少,又由于体内存在肝炎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产生增加, 而造成A/G比值倒置。
肝细胞受损时, 胆红素的代谢及泄均发生障碍, 因此T-Bil和D -Bil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