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击鼓》解读
一、今天为大家解读哪首诗呢?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战场上一位久戍守不归的士兵特别渴望与亲人团聚而又不能回家的真实情景。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伴随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二、为什么要推荐这首诗呢?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光辉的源头活水。

现在的很多成语、名言警句都来自诗经。

在婚礼现场,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爱情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就是出自今天我们要谈的这首诗经邶风《击鼓》。

三、介绍诗意
这是首整齐的四言诗,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五层。

第一层四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大家注意,“踊跃”这个词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这四句的意思是,“敲鼓的声音响镗镗,催促士兵上战场。

别人留在国内修筑城墙,唯独我出征向南方”。

这几句给我们交代了南行的原因和背景。

开头两句
先写“击鼓其镗”,再写“踊跃用兵”,实际是因为“踊跃用兵”才“击鼓其镗”的。

这种表现技巧被后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王维的《观猎》、杜甫的《画鹰》,用的都是这一技巧。

接下去的两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是把自已的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虽然在国内服土役、筑城池也是异常辛劳的,但总比远征的生离死别要好得多。

其实这也恰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厌烦和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怨很。

第二层四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忧心忡忡”这个词我想一定是从这里衍生的。

这是写出征的情景。

就是说,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不但参加战争而且不让回家,心中能不百般愁苦吗?
第三层“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安营扎寨在何处?什么地方丢失了我的马?到哪里才能找到它?哦,在山林之下。

这里讲述了在寻找宿营地的一阵忙乱中,战马给丢掉了,后来又在山林下找到了。

可见这支队伍的秩序混乱、军纪涣散。

这就含蓄的反映了征人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其实也是在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无限痛苦。

第四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契是聚合,阔时分离。

这里主人公由严酷的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想起当年与妻子的誓言:不论生死聚散,我都对你发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爱情誓言的千古绝唱。

是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

这该是相拥而立,共同凝望太阳升起、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
变地变真情不变的感觉。

可怕的是,这坚贞的誓言可能就要落空。

所以诗的最后一层,又从往事的回亿回到严酷的现实,“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叹息与你久别离,叹息相隔太遥远,这是强烈感慨的集中迸发,这番感慨表面上是在叹息两人别离太久远,无法实现盟约,实质上就是对战争的控诉,对发起战争的人的控诉。

四、对于现代的我们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首先,想想诗中兵士的出征之苦,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和平、安康的生活,认真、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其次,我们要学习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希望现实生活中的夫妻,都要实践婚礼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用这句话提醒自己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

让爱情之花更灿烂,让家庭天空更蔚蓝!
(吟唱自己的谱曲)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