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文明(公元前221年以前)名师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文明(公元前221年以前)名师课件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3.小农经济的作用 (1)积极: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能支 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的发展奠 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②小农耕作技术的提高,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 要贡献。 (2)消极:①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 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不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它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2015 • 江苏卷,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 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 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1.区分不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
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
“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郡县制度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对宗法制与 分封制的概念内涵及内在关系认识不清。宗法制度以 血缘为纽带,体现在个人与家庭之间是家族等级关系, 体现在国家乃至天下是政治隶属关系,这与儒家思想 的要求是相吻合的。故正确答案应为C项。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答案】C 【解析】“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 再从提问“周初的这一做法”来看,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 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 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 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 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 项错误,而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故D项错误。
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1)周王称为天子,
是天下的大宗,也
是政治上的最高领 袖。(2)核心是⑤ _嫡__长__子__继__承__制__。 (3)确立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小宗 必须服从大宗。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性质 作用
分封制
宗法制
以封邦建国为特征 的⑥_地__方__行__政_制度 。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考点】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 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 故C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 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 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 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 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 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始于秦朝, 故B项、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 故D项错误。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据下面的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 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C.生产关系
B.上层建筑 D.政策导向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考点】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A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 的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发展到铁器牛耕, 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选A项。其他 三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考点二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土地制度的变化
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1)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含义(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纠错笔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地位: (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 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 产模式;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 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专题一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1 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 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 宗法生焉。”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 )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 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宗法等级 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考点一 三代时期的政治制 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实行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以宗法制为核心。
(3)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4)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5)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
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核心的权力继承制
度,本质上是⑦ _等__级___制度。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
成“⑧
_天__子__—__诸__侯__—__卿__大__夫 _—__士____”的森严的 等级序列;周王加 强对地方的统治; 国家政权由⑨ __松__散__趋向⑩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权地位;有利于统 治集团内部的 __稳__定__和__团__结___。
【错因分析】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或C项,错因 在于未能真正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提取 关键信息:“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 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 迁的思想。也可以用排除法。小农经济阻碍社会 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为B项。
__严__密__,周得以延
续数百年。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联系与区别
分封制
宗法制
(1)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_血__缘___ 为基础,等级为表象。(2)分封制着眼解 决_国__土__管__理__问题,宗法制确立权力、财 产分配和继承原则。(3)分封制以宗法制
为基础,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
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和依据,加 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政治方面: (1)血缘宗法制贵族政治转向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 (2)世卿世禄制转向养士军功制。 (3)封邑制转向官俸制、封国体制转向郡县体制。 (4)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转向中央集权。 (5)从分裂混战走向大一统。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经济方面: (1)生产力从青铜时代进入到铁器时代,铁农具得到推广,牛耕出现。 (2)土地国有的井田制走向崩溃。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 诸侯国通过变法,最终确立土地私有制。这种习称为封建土地所有 制的具体形式实际上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国有)、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等三种形式。 (3)生产方式从“千耦其耘”集体劳作转向一家一户个体农耕,小农 经济形成。
,1)《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 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 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 亲疏解决贵族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1)把②_王__畿__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以③同__姓___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 区。(2)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再分封 、④_置__官__员__、建__武__装___、征_赋__役___ 、拓边疆的权力。(3)诸侯承担服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 统法而设,”表明先有嫡庶之制,用来解决周天子家族 嫡庶之间的权力分配,“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 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表明宗法制产生是 由于周人嫡庶之制推广而产生,进一步说明宗法制的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B;A、C、 D三项没有体现,故选B。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2.小农经济的特点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
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答案】A 【解析】“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 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 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正 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子以母贵”,并非“太后左右了 王位的继承”,故D项不正确。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 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 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 一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专题一
第一编 专题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