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中医,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医学,-----曾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伟大贡献,但今天再次面临危机,------作为一名中医,深感自豪的只是历史,而面对的却是严峻的现实。
”——杨俏田不少有识之士看到这种危险,全国一些重要的省、市、自治区医药学界纷纷把记录、整理、研究和继承他们的经验列入重要的医学科研内容,例如北京建立了“焦树德经验科研组”、“祝谌予经验科研组”,上海建立了“裘沛然经验科研组”;不少高等中医药院校组织专门班子,探索应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记录和研究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大量的中医药科技期刊为整理研究老中医经验开辟了专栏,发表了大量论文;不少有关老中医经验的专著陆续问世。
这些努力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
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一些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和酝酿,1990年6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关于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遴选出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对象,采取独特的师承形式和制订相关的特殊政策,抢救这一面临失传危险的民族文化精萃,这一重大决策深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组织一批中医药专家建立科研小组,收集北京的大量有关资料,经过认真整理研究和反复讨论。
决定着手对中国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它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给祖国医药学界奉献一部高水平的当代中医各家学说,为祖国医学史记录下当代中医药学家的独特贡献。
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长远的意义,不仅需要全体科研小组成员付出若干年艰辛的劳动,更需要得到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的鼎力相助,还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步骤21组建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小组1991年夏我们确定进行此项工作后,决定由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邱德文教授领衔,组织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地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能力并热心于中医经验整理继承工作的中医药专家,组成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小组。
我们要求小组成员应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学科涵盖面包括中医、中药各中西医临床和基础各个学科,还有从事科技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资深编辑。
除了考虑以上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覆盖面的因素以外,还特别注意把学风严谨、知识面宽、对学术问题采取客观公正态度,并有较高文字能力作为重要条件。
经过精心挑选,并征求本人同意,组成了20余人的科研小组,基本上达到了预定要求,为了工作方便,贵州的中医药专家较多,有10人。
22确定较高的工作目标科研小组收集了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有关老中医经验整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分头进行阅读、研究、分析,发现全国各地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普遍是分散的、零星的,系统、全面整理的并不多。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组织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介绍了部分名老中医成长的经历。
贵州组织出版了《医林拔萃》,初步整理了贵州16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做了一些工作。
随着国家两部一局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各地也正酝酿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经过科研小组多次反复讨论,我们对自己开展此项工作确定了较高的工作目标。
首先是起点要高,要在全国和我们过去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不仅要把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原原本本地记录保存下来,而且要帮助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其次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严格遴选出真正最具有代表性的老中医药专家作为整理研究对象,要真正能够代表当代中医药发展的水平。
第三是要尽量覆盖中医药学科范围各个领域,要争取在地域上涵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否则就会名不副实。
23有重点的广泛征集资料,认真遴选整理研究对象本课题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科技出版社十分重视,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人、财、物力方面的有力保障,贵州科技出版社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列入“八五”出版计划重点项目。
科研小组首先把国家两部一局在全国遴选确定的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作为征集资料的对象,向他们及其学术继承人发函征集原始资料。
在广泛征集原始资料的同时,科研小组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并依靠科研组成员在学术交往中掌握的信息,确定其中部分老中医药专家为重点,除了通讯联系之外,还登门拜访征集资料。
1991年夏至1992年夏一年时间,已征集到100多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原始资料。
24精心研究计划,为提供原始资料者提供有力指导我们考虑到,老中医药专家均年事较高,提供原始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研究的,主要靠他们的学术继承人,如果不预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指导,就很难达到我们确定的目标。
因此,科研小组经过对90年代以前各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整理材料(上百部图书资料)的对比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点,经过反复讨论,数易其稿,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整理研究计划,包括最初的材料收集和进行初步分类整理的具体做法,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既能全面反映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华、临证特色和技术专长,又能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提高,包括能反映以上几方面的典型医案的评析、医论医话和久经临床检验的有效验方等,科研小组印制了《编写体例及说明》和《编写要求》,对包括题目及内容在内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写法一一举例说明,随同征集资料的函件同时发给各位老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和进行初步整理研究给予了有力的指导。
实践证明,这一步骤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受到多数老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的欢迎,达到隔半功倍的效果。
25认真研究,严格要求,宁缺勿滥,开个好头收到第一批原始资料后,科研小组按各个成员的学术专长进行分工,逐个进行研究,提出初步意见。
对第一批原始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始资料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可以说完全达不到要求。
每一份资料经分工研究审阅并提出初步意见后,经集体讲座分别决定处理意见。
对较好的资料指定科研小组成员进行专题研究,并负责定稿;对有价值而材料不全或不合要求的提出明确意见退回修改(有的反复多次);对价值不高的则决定不用,宁缺勿滥。
经过1992年夏至1993年冬认真的工作,完成了对第一批16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工作,学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温病学、中医伤寒学、中医基础学、生药本草学、中医老年病学、金匮、中医眼科学、内经、脾胃病、蒙医学、针灸学、中医炮制学等,地域包括湖北、北京、江西、浙江、江苏、甘肃、内蒙古、福建、贵州、安徽等10个省、市、自治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有关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初步成果,张文康局长(现国家卫生部长)题词“弘扬祖国医学”,田景福副局长题词“名老中医,医林楷模,学术经验,流芳百世”,给予支持和鼓励。
贵州科技出版社于1994年8月以《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一集)的形式出版发行。
本集的公开发行在海内外中医药界引起良好的反响,国内最为知名的一批中医药专家在审阅这一初步成果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共有19位海内外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写了评审意见,给予此项工作高度的评价,如北京的赵绍琴、焦树德,上海的裘沛然、于尔辛,广东的邓铁涛、罗元恺,江苏的周仲瑛、朱良春,浙江的何任、杨继荪、詹起荪,福建的盛国荣、俞长荣、蔡友敬,湖北的李培生,黑龙江的张琪,四川的杨介宾,甘肃的周信友,江西的周炳文等,《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他一些国内医学报刊陆续发表评介文章,给予相当好的评价。
台湾学术出版界知道后,相当重视,由某出版公司主动和贵州科技出版社联系,要求转让面向海外的出版发行权。
初步取得的成果开了一个好头,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完成课题的信心。
国内更多的中医药专家及学术继承人也对我们增强了信任,不少原未能给我们提供材料的同志,纷纷主动与科研小组联系,许多关心此项工作的领导和中医药界同仁也主动提供信息,帮助我们收集最有代表性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原始材料,为我们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提高整理研究水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完待续)3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历时八载,终结硕果31历时八载,初获成果科研小组全体成员经过长达八年时间的努力工作,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强烈的出精品意识,对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老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提供的上千万字的原始材料按统一的要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心整理研究,特别注意把老中医药专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得到的经验、看法、观点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升华到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学说。
至1998年夏,共完成对来自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88位最有代表性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工作,贵州科技出版社按预定计划陆续出版发行,至1999年7月止,共出版发行《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5集,计530万字。
之后,科研小组又利用现代电子音像出版技术,组织研制成功与文字版配套的光盘版,更增加了这套专著的魅力。
32社会反响和专家评价此课题基本完成后,在海内外中医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全国50余位最有代表性的著名中医药专家写出了评审意见,有关报刊发表了多篇评价文章,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如著名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孟庆云研究员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把本书誉为“荟萃当代中医名家经验的传世巨著”,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认为本书是“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的硕果”,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撰文提出“这一举措在振兴中医的事业上具有战略意义,必将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中医研究院老专家路志正等评价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中医学巨著”等等。
在今年4月7日省卫生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上,对本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以孟庆云为组长的专家鉴定组认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1~5集)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国名老中医学术水平的专著,全书530万字,撰述全国各学科88位著名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
全书以精品意识、盛世修典的气魄,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著名专家的学术经验、医疗风格等,既系统又突出学术长处地进行撰述。
虽是书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但从此角度把中医学的特点和当代的学术创新都勾勒出来,而且重视对每位名家独到经验的介绍,具有真实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该书在题材方面分‘学术精华’、‘临证特色’、‘名案评析’、‘医论医话’、‘经验方’等部分,既辨章(明)学术,又互相补充,全面而系统地把握了每一名家的学术经验。
每专题的撰写人,以不厌其改、不避其难的学风,使全书精益求精。
全书问世以来,已第三次印刷,并出版光盘版,受到各方面专家的赞扬,被誉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学术著作品,是‘当代的各家学说’,有非常好的社会价值、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