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答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

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

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助词,无实义。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
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dàn)欤(yú)轻飏(yáng)熹微(xī)眄(miǎn)壶觞(shāng)
流憩(qì)出岫(xiù)盘桓(huān)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东皋(gāo)景翳翳(yìyì)耘耔(yún zǐ)靡途(mǐ)矫首(jiǎo)稔(rěn)
壑(hè)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

第一个“生”是动词,
第二个“生”是名词。

资,凭借。


2、心惮远役(惮,害怕。


3、足以为酒(为,酿造、制造,动词。


4、故便求之。

(之,到……去。


5、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庄家成熟。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7、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何,为什么。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2、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古义:小孩。

古义:做官。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今义:事理人情等。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感慨。

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今义:来的人。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行人。

古义:遗憾。

今义:指出征的人。

今义:仇恨、怨恨。

四、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3、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译文: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离家一百多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造酒(饮用)。

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那又)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五、翻译课文的序言及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序言:序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就职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第一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探究案
一、一词多义
1、悟:①悟以往之不谏(动词,觉悟)
②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2、之:①悟以往之不谏(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去)
④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
3、而:①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但)
②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
③时矫首而暇观(连词,表修饰)
④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
4、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动词,使、让)
②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
③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④木欣欣以向荣(连词,同“而”,表修饰)
⑤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⑥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⑦家叔以余贫苦(连词,表因果)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句,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3、既自以心为形役。

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

三、细读课文的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在序文和第一自然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

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

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