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学习目标】
识记古代中国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
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案【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兴修的基本史实。
1. “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 下列生产工具中出现于唐朝时期的是( )
①筒车 ②二牛抬杠犁 ③翻车 ④曲辕犁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3. 2008年南方雪灾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而历史上农民因地制宜,将融雪变害为宝的工程是( ) A. 坎儿井 B. 芍陂 C. 郑国渠
D.
漕渠
4.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A. 简单协作
B. 小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疑惑问题】
C 案【课堂合作探究】
【使用说明】利用C 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知识活化。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工作。
展览一:辉煌灿烂的农业成就
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材料一:
图一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图二废井田,开阡陌图三耕织图
①请思考: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所反映的经济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②据材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③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拓展练习】材料中描写的小农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材料四:“五谷六畜”
“五谷”指麦、豆、稻、稷、黍。
“六畜”指猪、马、牛、羊、鸡、狗。
④据材料一、三、四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展览三: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
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
限度地投入。
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里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产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_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_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结束语:珍贵无比的经验教训
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据本节课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当堂巩固】
1. 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耜耕B铁犁牛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
2.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 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 千耦其耘
3.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漕渠
D. 白渠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案【课后拓展练习】
课后拓展
1、什么叫“精耕细作”?我国古代是通过什么方式完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方式:①借用牛力耕田②不断改良生产技术。
a.改进生产工具,如汉代耧车的发明和犁壁的安装,唐代出现曲辕犁等。
b.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灌溉工具,完善水利设施。
d.增强农作物品种交流等。
[典例]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 特点是小投入多产出
答案D (解析:精耕细作是以对土地的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集约经营,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2、小农经济
(1)产生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
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精耕细作;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典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反映七仙女与董永动人爱情故事。
当他俩为雇主服役期满后,夫妻在归程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生活。
上面的戏词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请思考:(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3)个体小农经济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如何评价?
【自我检测答案】BCAB
【C案答案】展览一:作物种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等。
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促成了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②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高利贷盘剥。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标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启示: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5.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