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政治-漫画类试题专项解析1、(2015年高考政治四川卷6)观察图2.漫画蕴含的哲理有(C)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画面的表层意思:面对着外面一个火炬样的东西,左边的人认为是一只灯泡,而右边的人认为是一只“虫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说明,面对外界的同一客观存在,甲乙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映,说明人们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构成、思维能力及身体状况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题肢①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③的表述符合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但是漫画并没有说明实践问题,表述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考点定位】认识论、联系的观点、意识的内容【点拨】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漫画内容显示站在不同立场角度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观差异性,但无论哪一种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哲学的题目,选项本身说法错误的较少,通常是与题目所给信息不符,本题漫画内容,很明显是两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没有涉及到“建立新的联系”和“通过实践获取认识”。
2、(2015年高考政治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B】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解析】画面的表层意思:两个画家对同一个人作画,左边的胖画家把对象画得比较胖矮,像他自己一样;右边的瘦画家把对象画得比较瘦高,也像他一样;面对同一个对象,两个画家画出的对象却不一样。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说明同样塑造一个人的形象,不同的人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及身体状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题肢A表述正确,但与题旨意思不符合,故排除;B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的主观映象,所以C表述错误,排除;意识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表述错误,故排除。
【考点定位】意识的本质和分类以及认识论的观点。
[来源:]【点拨】本题属于漫画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中的文字以及人物表情和动作等都属于有效信息,尤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此漫画的文字是塑造,图中两个“画家”在画同一个认识对象,但是画出的结果有明显的区别,故跟“画家”自身的状况、知识结构和观察角度不同有关系。
其次分析此题要回忆课本基础知识,对意识的本质和分类及认识论方面的知识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3、(2015年高考政治山东卷30)图6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
“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B】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画面表层意思:图中文字信息为“建爱心水窖,为好人圆梦”、“雷风侠”、“美丽长沙,美德先行”等,图中人物有“雷风侠”、一个小女孩、一个小男孩和一个老爷爷,图中呈现的画面是“雷风侠”手里拿着一把铁锨站在井旁边,流着汗,很辛苦,但很高兴的样子,一个小女孩给他递上手巾,小男孩看见水从水井流进水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老爷爷高兴得给“雷风侠”送来一碗“饺子”,整个画面是欢乐祥和的样子。
题干的关键性文字“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题干的指向性文字为“启示”,结合题肢进行选择;根据题干文字“雷风侠”的形象,“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雷锋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所以题肢①符合题意;题干及画面均没有说明提到“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所以题肢②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吸收国外有益文化,题肢③表述错误,并且题干没有涉及“外国文化”,排除。
题肢④体现了题干“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的意思,符合题意;题肢①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点拨】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化创新的主体和途径,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4、(2015年高考政治安徽卷10)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A】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解析】画面描述:主体元素有大海、山和人;站在离山比较远的一个人说:“那儿很美呀!”,而站在大山后面的一个人说:“我看不见!”,图画中的文字“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很不同的视野”;画面寓意:面对同一对象,有的人能看得清楚,有的人看不清楚,说明人的认识既要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客观对象的制约。
结合题肢可知,A题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B题肢“人的主观认识”是人主观能动性中“想的方面”,不会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只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做”的方面才会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因此B表述错误,排除;“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题肢“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表述错误,排除;思想的高度能影响认识的深度,但是不能决定认识的深度,因为意识不能决定意识,所以D题肢表述错误,排除。
【考点】影响认识的因素【点拨】认识论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比较灵活,但是在掌握单元知识点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影响实践”这一总观点,然后结合题意联系教材不同的分论点进行答题。
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只要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通读题肢就可以判断BCD表述错误,直接排除,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5、(2015年高考政治浙江卷28)漫画《乌鸦喝水》(作者薛宏)提醒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C】①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②避免囿于经验的习惯性思维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④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画面描述:一只乌鸦站在带有水龙头的大容器上面想喝水,但是水面离容器口还有一段距离,乌鸦够不着,于是就往水容器里面丢石子;画面寓意:勤劳的乌鸦只知道通过容器口取水,但是不知道通过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喝水了;容器下面的“水龙头”是新出现的情况,要求“乌鸦”要及时发现并且充分利用,但是“聪明”的“乌鸦”却囿于以前的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导致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好的回报;这是对乌鸦行为的一种幽默讽刺。
题肢①④表述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题肢②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考点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点拨】漫画题,一定要注意解读定位准确漫画主旨,本题漫画乌鸦喝水的容器显然与传统乌鸦喝水的容器发生了质的变化,那就是在瓶子底部多了一个水龙头,因此取水的路径和方法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出现新情况的前提下,要积极寻找新思路;而埋头苦干、促成质变的说法显然没有抓住漫画的这一主旨。
乌鸦喝水的故事,是小学教材的内容,同学们一般都比较了解,但是此题对此材料进行了创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讽,所以需要同学们在考场上善于发现新情况,灵活运用。
6、(2015年高考政治福建卷36)一堵墙挡住了视野,找个东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脚下……。
漫画(图16)给我们的警示与下列古诗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B】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解析】画面描述:一个人站在垫高的地方正往墙外面看,在此人右边的墙上有一个大缺口;结合题干“一堵墙挡住了视野,找个东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脚下”漫画寓意:漫画中的主人公不必囿于先前之见,到别处墙上去“找垫脚之物”,其实拆掉阻挡自己视野墙上的砖块便能看到外面了;这启示我们不要被先前经验所束缚,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各题肢的分析如下:A、诗句出处:宋·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诗意是:踏破铁鞋,表示费了很大力气;无觅处,指找不到。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体现了矛盾的观点,即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无-有”双方),也体现了偶然联系的观点;B、诗句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意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说明山寺桃花有别于其他地方,具有特殊性,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C、诗句出处: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是:尽管天空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顶层。
把语序颠过来的意思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蕴含了认识事物时,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认识也不同,或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作者诗句“浮云”一语双关,指代“奸佞小人”),体现了认识论的观点。
D、诗句出处: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是:从下面看庐山,它是一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再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看,呈现在眼前的庐山都是各不相同的庐山。
说明认识事物的立场、角度等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体现了认识论的观点。
考点: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论【点拨】此题是古诗词和漫画的结合,且又是本试卷的最后一道选择题,难度较大。
一方面是题意隐讳,主旨不是很明确,表现在图画上既无文字说明,也无漫画的标题指示;只是在题干,命题者指出了这一做法的原委,但是即是这样,也很难就说明漫画主人公是犯经验主义错误;另一方面,各选肢诗句的哲理也较难把握,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辩证法的观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7、(2015年高考政治广东卷35)图6漫画(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D】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