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

尊重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

尊重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
作者:童仕林
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04期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预设和有效生成相结合的过程。

从预设层面看文本解读,就包括学生及学生群体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及教师团队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源(专家或教学资源)对文本的解读。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呢?
一、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篇文章,都以具体的语言文字承载一定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他生活的背景,决定了他在文中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憎情感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性和社会性。

编者又站在特定的视角解读文本,当把某篇文章编排在某个单元主题下,其意图和解读视角又在作者的写作目的基础上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由于受知识水平和个体经验的影响,思维指向往往比较单一,很难达到作者与编者的高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并借助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水平,作出自己的解读方案。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只是凭借文本,阅读所得往往比较片面和肤浅,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资料,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张扬的是人物的美好心灵,如果学生认为那个残疾青年傻,显然与文章主旨不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感悟善意的谎言背后主人公的美好心灵、良苦用心和作者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这样既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紧扣了单元主题。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解读文本就是要实现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并且使相互间的对话能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实现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一方面教师要准确领悟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学生又要凭借语言文字,通过读、思和悟等语言实践活动研读教材,获得个性体验。

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学生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个性解读,并在对话交流中,学习和借鉴师生的观点,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

《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带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不一定被每个学生认同。

所以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读书方法,再与自己的读书方法进行比较,以批判的方式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这些方法既是读书的收获,又是个体的体验,理应得到认可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文章的主旨,实现文本体验与生活体验、个性解读与群体对话的有效融合。

三、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效融合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解读更趋近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呢?这就需要老师组织读、议、思、评等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导在学生的疑难处、思维冲突处、认识模糊处,起到点拨、提示、引导的作用;学生要经历实实在在的读、思、悟、议、评等活动,并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突出自主的作用。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老师还要创设交流与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实现个体体验与集体智慧的有效融合。

教学中将学生的个体理解与同伴理解结合起来,引向文章主旨,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也是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达到会学的过程。

学习《詹天佑》一课中的2、3自然段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喜、怒、忧、乐,读了课文2、3自然段,你是哪一种心情?”教学时,学生只要能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谈清楚一种心情就不错了,如果学生能将那种心情融进朗读与评议中就更值得鼓励了。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和评议中清晰把握这四种心情,让四种复杂的情感都留在学生心里,给学生心灵以震撼,从而全面感悟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一主旨。

自主默读思考、个人诵读汇报到全班交流,这一过程就将学生的个性体验融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中。

倡导多元解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阅读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与作者、文中的主人公、教科书编者对话,同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与同学、老师对话,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将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向文章主旨的过程,就是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作者单位: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