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1.(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
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
答案(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
(4)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议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双百方针”的重新实施;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2.(2014·浙江嘉兴测试)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经济面貌,也对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材料二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
……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
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
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材料三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1)参考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简述哈孟德夫妇对工业革命的评价。
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有哪些探索?解析第(1)问,从机器数量、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和文明类型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2)问,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的更新,从加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联系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3)问,注意问题中的“弊”、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的限定词,从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两个角度分析人们针对工业革命弊端所进行的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回答。
答案(1)说明: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人口;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2)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
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连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3)评价: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未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
探索:社会政治思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文学——拜伦、雨果等人创作了一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3.(2014·湖北八校一模)阅读材料:材料一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
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
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
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围绕思想、制度、器物三方面来指出中西近代化的模式;第二小问,注意限定词“本质”和“手段”,结合材料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化”、“民主与科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概括本质。
第(2)问,注意材料时间限制“近代前期”,然后把握观点的核心要素“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
答案(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
(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4.(2014·陕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企业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挑战。
160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炼焦熔炉。
——摘自徐吉责《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材料三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比较表(1750~1900年)材料四中国在17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说明材料二、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与英国相比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解析第(1)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手工业发展的利可从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加以归纳,弊可从政治腐败、国家政策限制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2)问,首先概括观点,结合政治与经济发展关系和科技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阐释。
第(3)问,西方背景可以从根本推动力:科技革命、对外政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等方面分析;特点可以从时间、经济、技术、市场、资本、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制度保障概括;中国主要从不利于发展和受阻的因素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