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第1 、2页教学目标:1.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为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教学光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第3、4页。
教学目标:1、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试商的方法,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教学光盘、折叠卡片。
练习一(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
二、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并能熟练试商。
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课件、卡片五、教学过程:有余数的除法(四)------练习一第2课时教学内容第6~7页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意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我们去植树教学内容第8~9页。
教学目标1.观察教材提出的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认识整百数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认识几百几十教学内容:第11-13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几百几十的意义,了解几百几十的组成,会十个十个的按顺序数出千以内的数。
会读、写几百几十的数。
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和相应的减法。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继续培养动手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学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难点:“满十进一”的数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认识几百几十几教学内容: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意义,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几百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内容:p19-20,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经历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探索过程,掌握千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出各数的大小。
2.培养分析、比较和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用图、计数器、小数图片若干。
练习三教学内容:第21-22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的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体会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体验数的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化。
认数(复习一)教学内容:第23-24页第1――7题。
教学目标:1、创设游戏的生活情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的含义,培养学生数感。
2、运用前面学过数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的意识。
3、通过活动交流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数感的培养教具学具:教学课件认数(复习二)教学内容:第24-25页的复习8—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复习题,遵循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使得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索过程中,加深对数的认识、理解和计算。
2 、通过习题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了数以后能进一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他们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学会估算,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加深对数的认识,使认数和计算、估算相互融合。
教学过程: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P26-28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学会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3、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硬币、银行卡和电话卡、纸、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花仙子来了,小红买了一个新的文具盒,她量了量高兴地告诉花仙子:“我的文具盒长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们能象小红那样,用小米尺也量量自己文具盒长和宽各大约多少厘米,并告诉花仙子,告诉老师,告诉大家?2、动手量量自己文具盒长和宽各大约长多少厘米?3、个别发言说说自己文具盒长和宽各大约多少厘米?二、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
1、认识分米。
刚才有的同学也象小红那样,觉得自己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10厘米长的物体足可用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想知道吗?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那20厘米就是2分米。
①看:在直尺上看1分米有多长,并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②画: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再请两、三个学生在黑板演示画一画。
③说:a、先在小组上互相说说哪些物体长大约是1分米,然后个别发言。
b、指名到讲台拿着米尺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
④量:量量自己的课桌长大约多少分米。
2、认识毫米:(1)每个同学动手量数学练习本厚大约是多少?(不到1厘米有多少小格)(2)说出电脑课件量的书也不到1厘米,数数在直尺是多少小格?引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4)量一量:量一量1分硬币的厘米,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量量10张纸厚大约1毫米。
(5)让学生说说对毫米的感受。
(6)用手比比1毫米的长。
(7)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三、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想想做做:第1题: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1毫米大约有多长?第2题: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多少毫米?第3题: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先讨论测量橡皮厚度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测量铅笔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再动手测量。
第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大约几分米,再动手测量。
第5题:练习前先让学生用手比划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再思考选择什么样单位合适。
第6题:交流评仪凭自己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然后用用尺量一量,验证自己的判断正确。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通过各种活动你有什么感受?谁学得最好?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教学目标:1、经历长度单位换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估计意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实践活动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自动铅笔的笔芯。
教学过程: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不进位)教学内容第31页例题,第32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知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会验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初步养成检验习惯。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等。
一、教学过程:三位数加三、两位数(进位)教学目标:第36-3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会正确笔算算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探索意识、验算习惯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思考、体会、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练习五教学目标:第38页。
教学目标:1、通过口算、笔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及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效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理解题意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同学友好交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的算法,提高计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