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第二章: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

(完整word版)第二章: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主讲:许旭红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

但商品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经济。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市场经济萌芽。

从最初的市场经济萌芽,经过发育、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才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生产要素市场化。

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

其二,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不是一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经济的,只有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全社会,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的总体经济而不是局部经济受市场调节,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这种经济才能称为市场经济。

二、资源及其配置问题(一)资源的经济学定义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

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即资源配置。

(二)资源配置及其目标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使用。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问题,由此而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有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

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然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是一个客观规律,是自发地由市场调节来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还是自觉地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不过是这一客观规律借以实现的不同形式。

马克思将经济资源资源配置包括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两个层次。

宏观资源配置是指社会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分配和使用;微观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

资源配置具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或最有效率,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用途间配置,求得最大的效益。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便归结为在每个生产部门分配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节资源配置的目标便是要求各个部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生产。

(三)资源配置方式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制和市场配置两种不同的方式。

两种不同的配置方式各有其特征。

它们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又都有各自的缺陷。

1、计划方式该方式是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中央计划机构是资源配置的直接决策者,不仅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权,而且掌握微观企业经营活动决策权。

计划指标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信息传导是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供求关系横向实现。

企业的责任只是完成中央下达的计划指标,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部。

计划配置资源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过程,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市场方式该方式是指市场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配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是资源配置的直接决策者,因此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市场主体的分散决策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于市场需求。

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控的,不仅对市场主体具有约束和刺激作用,而且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社会劳动分配比例的,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调节”。

3、两种配置方式的优劣势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明显优势在于:只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主体依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就能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市场配置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市场主体的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地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市场配置不能直接对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会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

市场配置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

市场机制会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

市场机制会引起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

因此,现实的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合理选择是: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同政府的宏观调控(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市场机制及其功能(一)市场机制“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英文为mechanism。

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基本要素,即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

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的形成机制、供求关系的变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或者说,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1、市场市场最初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手段的日益更新,交易无需在一定的场所进行。

这样,市场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被解释为商品交换的关系。

市场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等一系列范畴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市场不仅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2、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价格既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开始,又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

价格传递商品和要素稀缺性程度的信息,刺激人们采取最低成本的生产方法,把所占有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在这里,价格是重要的竞争手段。

价格还执行着分配的职能,价格的分配职能是相对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而言的。

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取决于社会成员出售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时得到的报酬(工资、地租、利润)。

3、供求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的过程来发挥的,而价格相对于价值的波动是由供求决定的。

没有供求的作用,价格的作用是不可能发挥的。

而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才能形成准确的价格体系。

4、竞争和风险竞争机制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机制。

竞争机制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高效率。

竞争机制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是密切联系的。

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公平,只有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才能产生高效率。

竞争与风险共存在,只有承担风险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竞争。

利益与风险相对称,风险是以利益和财产增加的诱力与破产的压力作用于商品生产者的。

正确利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机制,能够推动市场机制的深化效应。

(二)市场机制功能市场机制的功能,是指市场内在的各种机制所具有的调节、引导经济活动和运行,以实现经济运行目标的整体功能。

1、组织协调功能市场内部各种要素是自发地组合起来,自行运转的。

市场主体是以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经营者的根本目标和内在动力。

而优胜劣汰则是生产经营者的外在压力。

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生产消费上的分散经济决策,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互联成一体,并形成了复杂的商品交换关系。

市场内部商品交换关系的协调,不是通过外部,而是通过内部自动解决的。

2、信息传导功能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

市场机制使市场信息在市场主体间得以迅速地传递和及时地反馈,对价值的创造、利润的实现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灵敏、畅通的信息传导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

通过价格信息反映市场供求变化,自发引导生产和消费,对社会供求关系进行双向调节。

3、利益分配功能商品价格及其基础价值的高低,包含着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利益的大小。

在竞争性市场上的初次收入分配遵循效率原则。

这样,才能推动生产经营者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利益分配功能客观上又对竞争参与者形成制约,阻止非效率收入的形成。

4、开拓创新功能市场机制驱动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生产经营者不断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增加其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商品获取优先利润的巨大刺激,激发了商品生产者进行技术创新的强烈欲望。

因此,开拓创新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

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与早期和近代的市场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形态。

它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高度社会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市场经济。

概括说来,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有五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法制化的市场秩序和规则、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前三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运转,以及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供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1、规范化的市场主体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个人和群体就是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具有如下特征:(1)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

(2)必须具备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

(3)必须具有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

(4)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让渡对占有物的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的。

应当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必须享有上述权利,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

2、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它是在社会分工和大生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从许多不同角度分析其构成,最主要的有四种:(1)从市场交易或流通的对象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

商品市场是以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从商品或服务的最终用途分类,可以进一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生产用商品或服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用商品或服务市场(消费品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