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一、工作回顾与现状评价1、现状分析(是否满足学院发展需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院校的,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机电工程学院是刚建立不久的学院,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为满足学院发展需要,急需对课程和教材进行相应的建设规划,并逐步展开各项工作,推进改革工作的发展以适应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
2、存在问题目前的问题是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今后要加强对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的建设和投入,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建设等工作将逐步有序展开。
二、“十二五”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发展规划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课程及教材建设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建设总体目标课程建设:1)学院课程建设分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三个层次,我们的建设任务是确保“优秀”,突出“重点”,争创“精品”。
2)所有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具体负责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省级或院级的申报、建设和评选等活动。
3)根据学院实际,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建立以优秀课程为基础、重点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
拟用3年的时间,使学院所有课程全部达到构建院、省、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合格课程标准,50%以上课程达到学校优秀课程标准,建成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建设到学生能力培养都能代表我校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并争取拥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十二五”期间,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创建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多媒体立体化教材,或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规划教材、指定教材、重点推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其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结合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批应用型核心课程,五年内力争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3部以上,争取获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1-3项。
3、发展规划(具体任务、指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1)有计划、有实效地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得课程体系具备持续、稳步发展的潜力、为课程的高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建立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记录、教学检查记录等;根据大纲制定出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训练方案。
3)教学上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且完成课程资源上网,电子教案内容通过超级连接实现理论、典型题、同步练习、自测自练有机结合。
4)每章建立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5)与教学内容同步地开设相应的实验内容,根据科技的发展尝试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6)建立一套完整的习题集(有答案的电子版)供学生考研时复习使用7) 建立试题库,其中包括:每章后自测练习题、期末考试题;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且带有电子版答案。
8)组织教学活动,广纳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9)每学期至少两次教学效果调查,根据学生反应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10)初步实现网络教学,使课堂与网络、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物理学习环境,做到内容新颖,系统性强,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平台。
本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强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演示使用设计等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材建设工作:1)加强教材选用及管理工作继续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
4年之内选用优秀教材率应达到70%以上;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缩短使用周期,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鼓励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
2)加强自编教材编写工作五年内计划编写并出版教材1-3部,力争1-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教材立项。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必须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验设备相适应、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已经独立设课的实验,编写与课程配套的实验教材;没有独立设课的实验,编写与主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资料。
对课程实习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更应该强调编写稳定性、通用性较强的实习教材。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的教材建设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教材建设以适应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需要,确保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争取30%以上的必修课、限选课实现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
三、主要举措课程建设工作:(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对各教研室课程建设进行检查,组织开展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评估和指导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分委员会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各教研室负责制定课程建设计划,检查、验收本教研室课程,组织建设精品课程,并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重点,带动课程群建设。
(二)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本着择优扶持、重点建设、分期分批的原则,在经费投入上保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根据课程建设计划给予课程建设的分阶段投入,并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合理安排建设经费。
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立项,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按比例配备课程建设经费,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
(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平台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多媒体教学条件,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优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表彰奖励。
对评选的校级精品课程,提供一定建设经费,对省级精品课程分别按省级教学成果给予表彰,并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和重点支持。
(五)加强课程管理,实行课程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估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和推荐省级精品课程的依据。
通过课程评估,形成课程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对评估效果差、课程建设不力、水平明显下降、未完成建设任务的课程,更换课程负责人,以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教材建设工作: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逐步构建立体教材体系是我校“十二五”教材建设的核心。
从我校实际出发,教材建设应采取选用优秀教材为主,编写特色教材为辅的方针。
(一)做好教材编写工作1.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鼓励教学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主编或参加教材编写工作。
2.加强教材建设基金的管理。
重点扶持编写适应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特色教材;鼓励编写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具有填补空白作用的教材;鼓励研制CAI教学课件;鼓励与行业合作编写适用性和实践性强的高质量实践教材。
3.树立精品意识,对本校获奖的优秀教材进行奖励。
(二)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机制。
积极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精品本科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加强国内外教材的比较研究,鼓励引进国外优秀外文原版教材。
规范和完善教材选用的程序和方法,选用教材由任课教师提出,经教研室集体研究后上报二级学院教学分委会会议审定。
(三)做好教材评价工作1.建立和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处理好教材更新和教材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新版教材使用一轮后,要及时对教材进行评价,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教材是否继续选用。
2.建立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定期进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和评估,正确处理选用优秀教材与自编教材的关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
四、保障措施1.更新思想观念,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以“三个面向”及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素质教育为核心,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进而拟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材建设工作,深化课程及教材改革。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各教研室应充分认识课程和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课程及教材建设的管理,进一步推动我院各项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确保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3.加强对推广创建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育部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明确课程及教材建设工作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作用。
4.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申报成功的省级、院级精品课程、获奖的教材应制定办法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教师申报课程和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申报精品课程、多出教材,出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