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安徽淮北一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安徽淮北一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安徽淮北一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安徽高考试题1228 1506安徽淮北一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世界不太平,主要是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世界和平就需要治疗这种现代世界病。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治疗的一剂良药。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与同,差别在哪儿?“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

“和而不同”思想有三条原则: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能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霸道主义;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使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鳏、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

这一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在人群中,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的整体。

这个整体使每个人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这一原则适合于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50年前,中国政府与印度、缅甸首倡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精神,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典型范例。

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人类与万物“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儒家主张仁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跟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友好相处。

不称霸就是儒学的优秀传统。

明代前期,中国的航海业与造船业都是世界领先的。

郑和率船200多艘,27800多人,7次下西洋,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和”的精神。

欧洲哥伦布比郑和晚87年开始航海,3艘小船带领90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

欧洲人到美洲开辟了大批殖民地,是典型的掠夺式崛起。

中国现在的和平崛起正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成为周边国家的威胁。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讲话提出的:“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这实际上也是强调“和而不同”。

1下列对“和”与“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和”就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各方面之间可以彼此不同。

B“同”就是相同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C“和”就是能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任何事物都会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

D“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和”是辩证的统一,“同” 是绝对的同一。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而不同”风行于当世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现在世界不太平,“和而不同”可以用来治疗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现代世界病。

B“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C“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D邓小平根据“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和而不同”,就是不盲目附和,能提出、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能与持不同意见的人相互切磋,友好合作。

B郑和7次下西洋却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C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D人和人相处,求“和”而非“同”才能和谐长久,这一原则同样适合于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

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

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

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

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

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晏曰:“善。

”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

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

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

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

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

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

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

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

”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

《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

②悫:诚实、谨慎。

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B.夫士以才智要君要:要挟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善:交好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谢:谢绝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 女以媚道求主乡里以为荣B.诏狱,无所得,乃解良久乃得解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说以辅国保身之术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

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3分)(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4分)(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8分)夜夜曲沈约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8、本诗首联时空交错,形神兼备,在用词上颇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4分)9、诗的最后一联写到主人公“零泪”“叹息”,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的思想感情。

(4分)10.古诗文默写(选做五题,每空1分,共5分)(1) 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氓》)(2)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3) 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4) 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5) 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6)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7) 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8)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墓碑后面的字鲍尔吉·原野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

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尽的女人。

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

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

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

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

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

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墓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

这个字被埋在被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起凸,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

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

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活了29岁。

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

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

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

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

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

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

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

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妈妈我想你“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

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孩子的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仿佛如此。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

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

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

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

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

刘素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

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