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整体感知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
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
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
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着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
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
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着作甚丰。

他的着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
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
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
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着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

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

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

”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

家贫,无以[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