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模拟试题本试题卷分A卷(选择题)和B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A卷(100分)第1卷(选择题共24分)一、语文基础知识 (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阴霾.mái 地窖.jiào 箱箧.qiè鳞次栉.比zhìB.悲怆.chàng 震悚.sǒng 陨.落yǔn 睡眼惺.忪xīngC.窥伺.sì家醅.pēi 骈.进pián 即物起兴.xīnD.逞.能chěng 狼藉.jiè伫.立zhù锐不可当.d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腾不容质疑看风驶舵重蹈覆辙B.亵渎顾名思意怡然自得通宵达旦C.招徕碌碌终生孤陋寡闻进退维谷D.赃物仙露琼浆顶礼漠拜恼羞成怒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之后,全国各界人士对恐怖分子的行径表示纷纷谴责。
B.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议会全票通过了对乌克兰出兵。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D.今日,“两会”代表们就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的作者分别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和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C.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采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的方法,无情地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言论,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塞罗》《威尼斯商人》《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B卷(共60分)一、诗歌鉴赏(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江上渔(1)者范仲淹江山往来人,但(2)爱鲈鱼(3)美。
君看一叶舟 , 出没风波里。
注释:(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3):鲈鱼:一种口大,体扁鳞鱼、北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3—5题。
(10分)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
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
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
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
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
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
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
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芳容泣而志.之(2)药.之可以即愈(3)且吾有大事未了.(4)闻言色.动4.翻译下列句子。
(3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5.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6—9题。
(14分)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7.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分) 8.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9.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10.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谈谈当今中学生应如何增强能力。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8分)母亲莫言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0、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4分)11、理解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1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5分)1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5分)五、语言运用(共12分)14、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弹力”下个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弹力是一种力。
(2)弹力是物体在外界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
(3)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
弹力(4分)15、请按实例仿写,写出两个“一”开头的熟语,并对其中蕴含的情趣或理趣,作简要的分析。
实例:“一触即发”形象地表现出形势十分紧张,突显紧迫和危险。
(4分)16、下面是两位同学在作文中引用同一则材料中的文字,你认为哪则更好,为什么?(4分)A、李清照在她的《如梦令》中表达了她永远铭记的点点滴滴。
B、坐在池边停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
(五)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50分)记者问:你最想和哪个后卫合作?姚明说:这个名单很长很长。
有时候你不能挑你希望的东西,你得去适应你自己可以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