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教学设计
单位:
授课人: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之后,通过探究方式定量研究I与U、I与R的关系。

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电路中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也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并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进一步体会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欧姆定律,既符合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实际水平,实现本课三维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其特点是:新奇、具体、操作、实践。

我校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主要表现出操作兴趣,即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而忽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进入九年级学习后,则主要表现出因果认识的兴趣,即兴趣中心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为进一步探究现象变化的原因,渴望理解它的物理实质。

针对学生兴趣相对集中、兴趣与目标有一定联系、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同时起作用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探究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欲,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进行,本课在教学中采用观察思考和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物理学科本身特点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物理规律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等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成功的探究活动课。

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思维被启迪,真正主动
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关于“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

从课堂的结构看:
首先,导入简练。

有围绕主题的灯光情景,更有学生眼见为实的演示实验,这样的情境导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做出了合理的猜想。

(有时候看到的课堂上学生的猜想纯粹是生硬的,甚至是虚假的)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精心而又不露痕迹地导演。

在设
计实验的环节,教师给出了必要的指导和提示,使得学生设计实验时目标明确,
方法准确。

而且教师引导学生对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进行复习,减少了操作中的出现错误的几率。

学生在分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环节,即论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即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再现了欧姆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欧姆定律。

同时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像电阻始终等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等,整个课堂是一个活动的课堂,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课堂。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之外的第三者,而是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主体,与老师一起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了知识的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也使得教学与课程成为了有机的整体。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学习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感悟科学方法。

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经历此次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外,为下一节顺理成章得得出欧姆定律,并继续学习电学更深入的知识做好铺垫。

1.某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如下图象,下列结论与图象相符的是( )
A.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B.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C.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D.电压一定时,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2.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图象。

下列结论与图象相符的是( )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3.在研究电流跟电压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两次的作用是( )
A.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成倍数变化
B.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C.前次使电阻R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后次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D.前次使电阻R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后次使电阻R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
4.在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小翔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他先在电路的A、B 间接入10Ω的电阻,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记录数据后,改用15Ω电阻替换10Ω电阻,闭合开关,接下来他的实验操作应该是( )
A.观察电压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流数据
B.观察电流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压数据
C.观察电压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流数据
D.观察电流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压数据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会了这一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更多,原因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让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我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标分析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清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让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②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③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②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学会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②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③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分析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