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PPT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
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
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
概述
2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预后 八、治疗 九、预防
3
布氏杆菌病
26
布氏杆菌病
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变累及的组织器官很广泛,但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 统、神经系统等常见。
初期为炎性渗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亚急性和慢性期为组织细胞增生,肝、脾、淋巴结等处能见增殖
性结节和肉芽肿。 慢性期部分病人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则出现后遗症。
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 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
吞噬细胞
细胞外繁殖
菌体破坏
临床上出现发热、 菌血症 疼痛等症状
释放内毒素 形成毒血症
破坏白细胞等, 释放内源性致 热物质
局部组织炎症, 变性坏死
23
布氏杆菌病
3、多发性病灶形成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随血流到达全 身实质脏器
多发性病灶
由于布氏菌主要在 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 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 皮细胞的脏器,如肝、 脾、淋巴结,骨髓等均 可受累。
流行病学
11
布氏杆菌病
(二) 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 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
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 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 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12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18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19
布氏杆菌病
20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 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
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 菌血症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慢性布病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
28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各系统病理变化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肺部:卡他性肺炎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
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神经系统: 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运动器官: 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
4
病原体
该病于19世纪末首先在地中海地区发现, 由于其主要症状是发烧,故称地中海热、马 尔他热。由于本病发病时热型呈波状热,故 又称波状热。
1887年,英国一位Bruce军医从马尔他岛 死于“马尔他热”的英国驻军士兵的脾脏中 分得羊种布氏菌,为了纪念这位英国学者而 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21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淋巴源性迁徙
布氏杆菌 淋巴管
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
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 肉芽肿性(为特点)淋巴结炎 (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贮存地, 形成原发病灶)
22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菌血症
布氏菌在原发 病灶大量繁殖
冲破淋巴 屏障进入 淋巴流和 血流
病原体 血行播散
吞噬
人类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之 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生者有2~7%。
14
人传人感染?
布病有人传人的可能性,尤其是急性期菌血症患者,另外各 种分泌物中也能够排出布氏杆菌
值得注意现象 主要是羊种布氏菌感染 以散发性发病为主 接触传播不是主要方式
人传人的途径 性传播,多见男传女 母乳传播 垂直传播(胎盘) 接触传播(排泄物和血液) 其他传播方式(骨髓移植、输血等)
病原体
生物种
生物型
常见宿主
羊种
1~3
绵羊和山羊
牛种
1~8
牛
猪种
1~5
猪、野兔、鹿、鼠类
犬种
1
犬
沙林鼠种
1
鼠
绵羊附睾种
1
绵羊
(6种)
(19型)
布鲁氏菌属(Brucella) 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长0.6~1.5um,
(如关节强直等。)
27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各系统病理变化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
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
宽约0.3~0.6um。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
电
光
镜
镜
下
下
的
的
布
布
氏
氏
杆
杆
菌
菌
7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抵抗力:
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 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钟内能杀灭。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 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
8
布氏杆菌病
9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
24
布氏杆菌病
4、慢性布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肝、脾、淋巴结内布氏 菌继续繁殖,破坏
代谢产物、内毒素等 物质不断进入血流
机体致敏
毒血症反复发作
25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5、慢性纤维化
当病灶部位的T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 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 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 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肿。部分患者肉芽组织发 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出现后遗症。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新疆、 西藏、河北、山西、吉林、辽宁和陕西。
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次为牛种菌, 猪种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 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现多发的态势。
10
布氏杆菌病
(一) 传染源
主要为病畜。 包括绵羊、山羊、 黄牛、水牛、奶 牛及猪。
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 与人类感染主要的传染源是羊、牛及猪,其次是
犬
感染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其次是损伤的皮肤、黏膜和交配感染 也可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感染。 人类布病
主要是由于接触带含有病原菌的各种污染物及 食品,经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
布氏杆菌病
(三) 人群易感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