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集成电路第8章 芯片输入输出缓冲器的设计

数字集成电路第8章 芯片输入输出缓冲器的设计


2013-7-29
13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二、输入保护电路 当外界干扰或静电感应使输入端有很高的电压时,高电压可 以使二极管击穿。只要设计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小于MOS晶体管的 栅击穿电压,首先使D击穿,产生的大电流在R上引起压将,从而 使加在MOS晶体管栅极的电压降低,防止了栅击穿。电阻R还有 限流的作用,防止二极管击穿引起过大的电流而被烧坏。由于干 扰信号包括静电引起的输入端高电压都是瞬时的脉冲信号,只要 电流不是非常大,二极管不会被烧坏,从而可以继续起保护作 用。这种单二极管保护电路非常简单,占用面积也小,但是对于 CMOS IC输入级的NMOS和PMOS两个晶体管的栅极不能都有很 好的保护作用。
2013-7-29
24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
2013-7-29
25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二、输入保护电路 3、在CMOS VLSI 中还可以用一个栅接地的NMOS管和一个栅 接电源的PMOS管共同构成输入保护电路,由于保护电路的MOS 管尺寸较大,其源漏区pn结又可以起到二极管保护作用。保护电 路MOS管的宽长比(W/L)一般在200以上。
2013-7-29 11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一、栅击穿问题 例如: 一个作为输入端的MOS晶体管,tox 45nm,W 60 m, L 2 m 若使等效栅压达到栅击穿电压50V,栅上需要积 累的电荷为
QG CGVG WLCoxVG 92 fF 50 V 4.6 10
V
' R VDD VTp
1
' R
' R K P1 K P 3
8
2013-7-29
第一节 输入缓冲器
用CMOS史密特触发器作输入缓冲级,可以提高输入噪声容限。 对CMOS史密特触发器最大的输入高电平、低电平噪声容限为
V NHM VDD V

V NLM V
12
C
因此只要很少的电荷就可以引起栅击穿。人体所带的静电荷足以 引起上千伏的栅压,因此防止杂散的静电荷引起栅击穿是很重要 的。
2013-7-29
12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二、输入保护电路 1、为了防止MOS IC中接到芯片输入端的MOS晶体管出现栅击 穿,必须在MOS IC的输入端增加保护电路,用来为栅上积累的静 电电荷提供放电通路,保护连接输入压点的MOS管的栅。 最简单的保护电路是由一个二级管D和一个电阻R组成的。
上式最后的近似是考虑 I B 2 I RW 后的结果。 由Q2的电流放大特性可知,因外界触发而引起的集电极电流等于
I C 2 2 I B 2 21I AG
若该电流流经电阻Rs时所产生的压降足以保证Q1的导通,则此时 就有 I C 2 21 I AG I B1 I RS I B1 (考虑到 I B1 I RS ) 也即有 21 I AG I B1 I AG 1 1 1 整理后得到
20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其中条件(2)的推导如下 设外界干扰引起的触发电流I AG 使Q1的EB结正偏电压大于≥0.7V。 此时Q1导通,若 I C1 流过Rw产生的压降大于0.7V,就能使Q2也导 通,并引起较大的电流 I B 2 ,有等效电路可得到如下关系:
IC1 1I AG I RW I B 2 I B 2
当采用对称设计时,CMOS史密特触发器有对称的正、反向触发 电平,即
1 V VDD V 2

1 V VDD V 2

使输入噪声容限比对称设计的CMOS反相器增大
V 。
9
2013-7-29
第一节 输入缓冲器
2013-7-29
10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一、栅击穿问题 MOS晶体管是绝缘栅场效应器件。当栅极加电压时会在栅氧化层 中形成一定的电场,电压越高或者栅氧化层越薄,电场强度越 大。当上氧化层上的电场超过一定的强度,会引起氧化层击穿, 造成MOS器件永久性破坏。 引起氧化层本征击穿的电场在5 106 ~ 1107V / cm 范围。 若 tox 50nm ,允许的最大栅压为 VGm 25 ~ 50V ; 若tox 25nm ,则 VGm 12.5 ~ 25V 由于MOS晶体管的栅极,即集成电路的输入端,会受到外界的各 种干扰而形成很高的栅压。由于MOS晶体管栅极和其他电极之间 是绝缘的,外界引入的各种杂散电荷将在栅上积累,形成等效栅 压,这种静电引起的等效栅压将会造成栅击穿。
2013-7-29
1 2 1
21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
(1)减小阱区和衬底的寄生电阻Rw和Rs,这样可以减小寄生双 极管发射结的正向偏压,防止Q1和Q2导通。 (2)降低寄生双极晶体管的增益,增大基区宽度可以降低双极管 的增益,如适当加大阱区深度;从版图上保证NMOS和PMOS的 有源区之间有足够大的距离。 (3)使衬底加反向偏压,即p型衬底接一个负电压而不是地,这 样可以降低寄生NPN管的基极电压,使其不易导通。 (4)加保护环,这时比较普遍采用的防护措施。保护环起到削弱 寄生NPN晶体管和寄生PNP晶体管之间的耦合作用。在NMOS周 围增加接地的p+保护环,在PMOS周围增加接Vdd的n+保护环, 这会增加面积。
2013-7-29
16
CMOS电路版图中的闩锁效应
有下图所示的反相器的版图剖面示意图可见,在这个P阱CMOS电 路中,以N型衬底为基区,P+源区及漏区为发射区,P阱为集电区 形成一个横向的寄生PNP三极管。而以P阱为基区,N+ 源区及漏 区为发射区,N型衬底为集电区又形成一个纵向的寄生NPN三极 管。这两个寄生三极管构成了一种PNPN的四层可控硅(SCR)结 构,其等效电路图中,Rs、Rw为衬底和P阱的体电阻。
VIH min 2.0V
VIL max 0.8V
这样的电平如果直接送入逻辑电路的输入端,将使CMOS电路不 能正常工作。 3 2013-7-29
第一节 输入缓冲器
要通过输入缓冲器转换成合格的CMOS逻辑电平,再送到其他电 路的输入端。可以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CMOS反相器实现电平转 换,它的逻辑阈值设计在输入高、低电平范围之间,即 VIH min VIL max Vit 1.4V 2
2013-7-29 19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CMOS电路版图中的闩锁效应
产生闩锁效应的基本条件有三个: (1)外界因素使两个寄生三极管的EB结处于大于等于0.7的正向 偏置。 (2)两个寄生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乘积大于1: (3)电源所提供的最大电流大于寄生可控硅导通所需要的维持电 流Ih。
2013-7-29
2013-7-29 22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
2013-7-29
23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
(5)用外延衬底,在先进的CMOS工艺中,采用p+衬底上有p-外 延层的硅片,p-外延层较薄,大约比n阱深几个微米。这样使寄生 pnp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主要被p+衬底收集,从而极大减小了寄 生NPN晶体管的基极电流,使NPN晶体管失去作用。 (6)采用SOICMOS技术是消除闩锁效应的最有效途径。由于 SOICMOS器件的有源区完全有二氧化硅包围隔离,不会形成纵 向和横向的寄生双极晶体管,从根本上避免了闩锁效应。
14
2013-7-29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二、输入保护电路 2、上图所示可以很好保护NMOS管栅极,但是对PMOS管栅极保 护作用较差。若把二极管接在VDD和输入端之间,则对PMOS管 栅极保护作用好而对NMOS栅极保护差。 因此,CMOS IC中一般都采用双二极管保护电路,用两个二极管 和一个电阻构成的保护电路。
2013-7-29
7
第一节 输入缓冲器 CMOS史密特触发器的正向阈值,或叫正向触发电平
V

V DD R VTN 1 R
其中 R K N1 K N 3 用史密特触发器作输入级,当接受TTL输入电平时,即 使 VIL 接近或大于NMOS管的阈值,只要 VIL V ,输出 就是合格的CMOS高电平。 从高电平向低电平变化时的反向阈值,即反向触发电平
2013-7-29
26
第三节 输出缓冲器
当一个电路的输出要驱动一个很大的负载电容时,为了保证电路 有一定的工作速度,必须使电路的输出既能提供足够大的驱动电 流。因为电路的延迟时间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CLV1 td ID
在一定负载电容和逻辑摆幅的情况下,要减小电路的延迟时间必 须增大MOS管的驱动电流;要增大驱动电流只有增大输出级 MOS管的宽长比,而这样将加大前一级的负载电容,影响前一 级的工作速度。因此在驱动很大负载电容时,如扇出很大的情况 或是接到片外的输出端,需要经过一个输出缓冲器电路或叫输出 驱动器
第一节 输入缓冲器
为了降低输入级反相器的逻辑阈值,而又不使NMOS管宽长比很 大,可以采用另一种输入缓冲器电路。 在第一级反相器上面增加了一个二极管,用来降低加在反相器上 的有效电源电压,从而降低反相器的逻辑阈值。另外增加一个反 馈管Mf来改善第一级反相器输出高电平。当Vin VIL max 0.8V 时, M2弱导通,使输出高电平降低。这个较差的高电平经过第二级反 相器反相后,输出一个较差的低电平,只要这个低电平使Mf导 通,靠Mf把第一级的输出电平拉到合格的高电平。第二级反相器 的尺寸根据驱动能力的要求设计。
2013-7-29
15
第二节 输入保护电路
二、输入保护电路 其中D1是p+n-二极管,D2是n+p-二极管,R是多晶硅电阻。 这种保护电路对NMOS管和PMOS管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种 保护电路的缺点是占用面积较大,不仅因为增加了一个二极管, 而且为了防止闩锁效应,在两个二极管周围都要增加保护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