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陶渊明课件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陶渊明课件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 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 , 那官场的丑恶 忘记 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 “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位置2005年全国卷2《位置与价值》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 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 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 官归隐,“ 羁鸟倦旧林 ,池鱼思故渊”, 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 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2.陶渊明与“五斗米”

亲老家贫 ,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 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 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谈意气 2006年高考湖南考生 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 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 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 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 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 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 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 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 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 光芒。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 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沉淀上俗世的浮华?戴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 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让心灵如此 熠熠生辉。 在那令人难堪的年代,你选择的是所谓的闲适。你只是扛着锄头,静静地站在东晋的一角,却足以让所 有达官贵人、做作文人黯然失色。你以独特的志趣和性格真正在流星划破天际之时与岁月长河完美对接。 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从 三月的樱花到五月的芙蓉,一个个日子在瞬间溜走,心中的梦在笔端滑过。高三的日子,可以选择激荡,可 以选择平静。但我们应该选择的,是不屈不挠的奋起!风沙走石来过,我们还要面对前方的丛林。我们意气 风发,我们慷慨激昂,我们破釜沉舟,为的只是六月这份破茧成蝶的美丽。 俯仰古今,我似乎听到有一种声音从时空那头呼啸而来——这是历史对意气的呼唤与渴求。因为:只有 这份独属于中华的"意气",才能承载起这份深情厚重永不褪色的中华历史,才能造就中华人最挺直的脊梁。 于是,中华民族最强劲的脉搏,跳动不息。 所用话题 谈意气 名师点拨 如果考场上见到曾经出现的人物,但是描写议论的角度有所不同的话,同样也能够刺激阅卷老 师疲惫的眼睛。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切入,例举"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论证中华民 族的"意气",呼唤"造就中华人最挺直的脊梁".从民族精神传承的高度阐述意气,立意深远,主旨深刻。大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为隐士情怀之二。
陶渊明《乞食》中有“饥来驱我去,不知
竟何之”(为饥饿驱使,叩门求食) ,另有 诗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生活 是如此艰辛,还说:“先师有遗训,忧道 不忧贫。”宁肯受贫穷,也要守节操。
固穷守节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三。
《归》第三段表现了陶渊明隐居乡村的
生活情趣。 既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又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文曰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四段卒章显志。“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 夫天命复奚疑”,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 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了 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也正好与陶渊明的人格一致:他看不惯官场 的黑暗,不愿与污浊官吏同流合污,为保全心性毅 然辞官躬耕田园,表现出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 节的品格,也因此被世人称为“ 靖节先生 ”。 菊是诗人的自喻,是其孤高傲世、超尘绝俗 的个性品格的象征。

“菊” 与孤标傲世的隐士结缘了。

陶渊明爱菊还有另一个 可提及的原因,即与菊的药 用价值有关。诗人说:“酒 能祛百病,菊为制颓龄。” 服菊可以延年益寿,食菊、 饮菊花酒,当是文人的雅事。
作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 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 夏文坛上的巨人,他们走出了不同的 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 前行?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 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 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 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 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 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 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 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 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 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 使人诗意地安居!
陶渊明乐天知命的隐士情怀,这是其五
小结
隐士情怀
蔑视权贵,辞官归田 淡泊明志, 固穷守节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乐天知命
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 明,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弃官归田 是他心灵的 琴书诗酒 是他的 选择,淡泊明志 是他的追求, 固穷守洁 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 生活情趣, 乐天知命 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陶渊明的 隐士情怀。

菊花、古剑和酒(2002心灵的选择)






喝过营养老汤吗?看那些古籍,那些用火焰铸在金属器皿上的,用刀刻在竹筒上的,用毛笔写在绢帛麻 纸上的,还有今天用钢笔写在方格纸上的。这一堆堆千秋经典,剔除奸恶,便可以理出作为人必定要选择的 三种大道。这便是:菊花、古剑和酒。 菊花,为隐逸之道。选择此道的人,皆是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才华,于是愤而避世,晋朝的陶渊明便是 一例。陶渊明初为县令,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入山,自耕自食,自得其乐,遂有优美散文诗歌传世, 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和“晋之陶渊明独爱菊”的美誉而名垂千古。 古剑,为激浊之道。宋代的辛弃疾可谓此道中大成者,他半生抗金却不受重用,满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 展,于是他愤怒了,到处奔走呼号,激励人们灭敌复国的壮志。可是,南宋朝廷的苟安,却让这支犀利的古 剑在失望中慢慢锈去,直到蜕尽了锐气。唯有继东坡之后那一篇篇或慷慨激昂或忧郁愤懑但都大气纵横的 “稼轩词”流传不朽,让后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携长铁兮以击天”的豪迈之风。 酒,为消愁之道。李白选择了它,这个据说是母亲梦太白而生的人,才华盖世,却被皇帝召作了御用诗 人,悒悒不得志。于是,要杨玉环为他研墨,高力士为他脱靴,也因此又被挤出了朝廷。后来他便寄情于山 水、留恋于杯中物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透出了他的浪漫情怀,“对影成三人”又说明他是寂寞的,真至 “骑白鲸而去”,他的一生才划上了句号。“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只能因酒而生,因酒而灭。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面临着重大的选择——菊花?古剑?抑或是酒?其实云就是云,雨就 是雨,自然天成。孔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则采取了中庸之道,说人之初善恶参半。我们民 族文化的底蕴是儒家文化,因此我的选择也就显得中庸了。 1/3的菊花,我需要它的超脱。 1/3的古剑,我需要它的锐气。 1/3的酒,我需要它的“难得糊涂”。 于是,我拈一朵菊花,携一柄古剑,微笑着喝尽杯中酒,然后上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九月八:九月九日重阳民间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改为 “八”是为押韵。杀:灭、尽。透:遍及。黄金甲:形容金黄色的菊花象军士穿的 铠甲。作者予菊花以勇士的顽强斗争的性格,是他(农民起义领袖)的自我写照。
毛泽东笔下的菊花,有着一种革命家的壮美感,《采桑子 重阳》中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千古名句,很显然,这里 咏颂的战地风光,是指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生机,抒发出乐观的精神 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 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 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 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 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 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 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 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 今。
由《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课文第一段,交待了辞官归田的原 因——“心为形役 ”,视入仕为“ 迷途 ”。 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 后代文人。
蔑视权贵,辞官归田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一
第二段写了归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时的欣
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归意。陶渊明 能“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 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 原因就在于他有 精神内核。
诵读
把酒东篱: 陶渊明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 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 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 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 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 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 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