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虫(15)

钩虫(15)


六.防治原则

基本同蛔虫 不用新鲜人粪施肥,生产劳动时避免皮 肤直接接触土壤,机械化生产可大大减 少感染机会。

治疗药物同蛔虫病。
2.虫卵: 两种钩虫卵在光镜 下无法区别。呈椭圆 形,大小似受精蛔虫 卵,但略窄。卵壳很 薄,无色透明。新鲜 标本卵内含2~4个卵 细胞,卵壳与卵细胞 之间有大的空隙。
3 .幼虫:钩虫幼虫期分杆状蚴(有 2 期) 和丝状蚴两个阶段,通称钩蚴。丝状蚴 是其感染阶段,也称感染期幼虫。两种 钩虫的丝状蚴形态有区别,在诊断上有 意义。
二、生活史Leabharlann 也属土源性线虫1.在外界的发育过程:
虫 卵
土壤 24h
孵出
I期 杆状蚴
蜕皮 48h
II期 杆状蚴
蜕皮
丝状蚴
5-6天 (感染期蚴)

发育环境:温暖、潮湿、荫蔽、含氧充 足的疏松土壤。

感染期蚴大多聚集在1~2cm的表层土 壤中,且呈聚集性,也可借助土表或植 物和虫体表面水膜的表面张力作用,沿 植物的茎或枝叶向上爬行一定高度,伺 机侵入人体。

两种钩虫成虫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外形 呈C形 呈 S形 口囊 腹侧前缘2对钩齿 腹侧前缘1对板齿 交合伞 展开时略呈圆形; 展开时略呈扁圆形; 背肋在远端分2支 背肋从基部分2支, 每支再分3小支 每支再分2小支 交合刺 两刺末端分开 两刺末端不分开 尾刺 (雌虫)有 ( 雌虫)没有
钩虫导致慢性失血原因
虫体吸食 血液后吸 食的血液 迅速经其 消化道排 出(“唧 筒”样作 用)。
虫体吸血 同时分泌 抗凝素使 吸血部位 伤口渗血 造成血液 损失
虫体经常 更换咬附 和吸血部 位,原伤 口在凝固 前继续渗 血。
三、致病作用

贫血表现: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 乏力等,较重者可出现心悸、气促,甚 至浮肿。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易漏诊。 2 .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最常用。 3.钩蚴培养法:检出率高,且可鉴别虫 种,但需5~6天。
四.实验诊断


4. 改良加藤法:可作定量检测感染度、 考核疗效及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有报道用胶囊内镜诊断钩虫感 染效果好,且可直接观察寄生部位情况。


(2)体内寄生 在小肠中,幼虫发育迅速,约2-4周内 先后两次蜕皮,逐渐发育成成虫。自幼虫 侵入人体到发育成熟约需 4~6周时间。成 虫以其口囊吸附在肠粘膜上,吸取血液、 组织液或肠粘膜为食。钩虫成虫的寿命一 般为5~7年,有的可更长。 特殊感染方式:经口腔感染、经胎盘感染。 迁延移行现象(十二指肠钩虫)
钩虫
(Hookworm)
钩口线虫科的总称,有100多种。 引起人体钩虫病的主要是十二指肠钩 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 (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 虫)。另外,有些动物钩虫如锡兰钩虫 和犬钩虫的成虫偶可寄生于人体,犬钩 虫和巴西钩虫的幼虫也可感染人体,引 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五.流行病学

但是,一些地方钩虫感染率仍高,甚 至近年反而上升,如福建省某监测点 2006~2009 年 监 测 结 果 感 染 率 为 36.9%。
五.流行病学

2.传染源:钩虫病人和带虫者。 3 .传播因素:钩虫的传播与自然条件 (气温、湿度等)、种植作物种类、生 产方式及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最主要的 因素是种植干地农作物,农民用新鲜人 粪施肥,生产劳动时手脚皮肤直接接触 土壤,易受感染。矿区由于矿井下的特 殊劳动环境,矿工的感染率也较高。
三、致病作用

1.幼虫的致病作用 ( 1 )钩蚴性皮炎:丝状蚴侵入皮肤后, 在局部(多见于手指、足趾之间)出现 炎症反应,表现为针刺、烧灼和奇痒感, 继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天内形 成红肿及水疱,一般可自愈。若继发细 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此病变俗称“粪 毒”、“地痒疹”。
三、致病作用

(2)呼吸系统损害:幼虫移行到达肺 部时,可引起局部炎症、出血,病人出 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 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 大咯血及哮喘样发作。 一般在感染后 3~5天出现症状,且常可自愈。
2.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
(1)侵入人体与体内移行: 丝状蚴有向温性和向湿性,当与人的 皮肤接触时,受体温的刺激,其活力大增, 同时在其分泌的某些酶的协助下钻入皮下 组织,再侵入附近的小血管或淋巴管,随 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再沿着支气管、气管的方向移动至咽部, 被吞下后到达小肠。
三、致病作用

(3)婴儿钩虫病:主要由十二指肠钩虫 引起,可能是母亲感染后经胎盘感染的。 发病急,排柏油样血便,脸色苍白,发 热,严重贫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见于感染 早期或急性期钩虫病人,其外周血中嗜 酸性粒细胞常达15%以上。
三、致病作用

钩虫病对妇女危害更大,可因长期慢性 失血导致贫血、月经不调等,孕妇因钩 虫病贫血导致妊娠合并症,或使胎儿感 染。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发育障碍。
三、致病作用

2.成虫的致病作用 (1)消化道损害:成虫的口囊吸附在 肠粘膜,可造成出血及溃疡。一般表现 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 泻等,严重者可出现血便。近年来时有 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少 数患者可出现“异嗜症”,可能与铁质 缺乏有关。
三、致病作用

( 2)引起贫血:这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 危害。钩虫吸食血液,使患者处于长期慢 性失血的状态(每条钩虫每天可致失血量 达 0.02~0.1ml ),由于铁和蛋白质长期损 失,引起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型贫 血)。
一.形态
1 .成虫:体长约 1cm 左右,雄虫较雌虫 略小。前端向背侧仰屈,有一发达的口 囊,两种钩虫的口囊结构不同,可借以 鉴别。 雄虫末端有交合伞及 1 对交合刺, 是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雌虫尾部钝圆, 有的虫种有尾刺。 头部有头腺1对,可分泌抗凝素及某些酶 类,其咽腺可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能水 解乙酰胆碱,降低肠道蠕动,有利于虫 体附着及吸血。
五.流行病学

1.分布:世界性分布。多见于温暖潮湿 的地区,在寒冷、干燥的地区较少流行。 在我国除北部个别省份外均有(青海和黑 龙江两省没有当地病例报告),但主要流 行于南方。两种钩虫地理分布有一定差异, 黄河以南地区流行较严重,且以美洲钩虫 为主,北方及西部地区较少,以十二指肠 钩虫为主,但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五.流行病学




上 世 纪 90 年 代 初 : 全 国 感 染 率 为 17.2%,估计感染人数1.89亿; 2001~2004 年 : 感 染 率 6.12% , 推 算感染人数为3930万。 2010年监测结果:感染率为4.81%; 广东省2008年5个县市的监测结果:感 染率3.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