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虫病分析课件

钩虫病分析课件

使吸附点创口不断流血。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体内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每天导致的失血量 约为0.14~0.4ml,美洲钩虫可导致的失血 量约为0.01~0.09ml。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量失血。 长期失血后体内的铁储备量可逐渐耗尽而 形成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营养不 良。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 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 况有关。 一般以贫血为主要症状 。
治疗
三,对症治疗 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 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 服用铁剂时间宜长2-3个月,以补足组织内 贮铁。 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 小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预防
一,管理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管理, 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 或 1%碘酒等涂擦手足。 三,保护易感人群; 高发区可集体驱虫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 或淡红色(吸血后) 雌虫较雄虫大,雄虫尾端有交合囊。
病原学
十二指肠钩虫;雌虫长10~14mm, 宽0.4~0.7mm;雄虫长8~11mm, 宽0.3~0.5mm。虫体略弯曲
口腔有牙齿2对
十二指肠钩虫
病原学
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
温度为15~38℃时经5~8天
即可孵成具有感染性的
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 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华南、 华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较多,其他各省 也很普遍。 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 则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钩虫感染者,钩虫病人 传播途径-----皮肤
生吃蚴污染蔬菜可经口传染。 当赤足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地或水田中, 此蚴即能钻入皮肤而获得感染。
临床表现
一,幼虫引起的表现; 1 钩幼性皮炎 2 咳嗽、咳痰、咽部发痒,严重者痰中带血
与低热。可持续数周。 肺部可有干罗音或哮鸣音。 胸片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阴影。 数日后自行消退。
临床表现
二, 成虫引起的症状
⑴消化系统钩虫咬附小肠粘膜发生许多出血点和 浅小损伤,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胃肠功能紊乱,引 起消化道症状。 早期有食欲改变,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者常 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嗳气等类似球部溃疡或十 二指肠炎表现。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异嗜如喜食生米、泥土等,
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 可出血全身水肿和腹 水。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贫血---低;周围血HB↓
实验室检查
三,粪便检查 1 直接涂片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 2 虫卵计数法;适合于调查研究及疗效考核,
每克大便含卵少于2000个为轻度感染, 2000~11000个为中度感染;11000以上 为重度感染 3 培养法;检查钩蚴。此发不能用于快速诊 断诊断。 4粪潜血试验可阳性。
临床表现
⑵ 贫血是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 重度感染后3-5月可逐渐出现严重的进行 性贫血,病人有头昏、眼花、耳鸣、乏力、 劳动后心悸、气促、记忆力减退、表情淡 漠、皮肤苍白或呈腊黄色等症状。 长期严重贫血病人心脏扩大,心前区有吹 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增速和血压降低
临床表现
患儿期严重感染可有 生长发育障碍,面色 苍黄、皮肤干粗、毛 发疏稀、失去光泽易 于脱落。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不愿活动。
钩虫病
概述
钩虫病是钩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以十 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引起人类感染最为 重要。 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产卵,虫卵可进入 泥土,孵出幼虫,长成丝状幼虫。 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钻入人体的 皮肤粘膜时,导致人体病理损害。 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 浮肿、腹痛及胃肠 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
(俗称粪毒)
病人的钩虫感染涉及到脚趾的右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钩蚴所致的症状
肺部病变:当蚴侵入血循环在体内移行到 肺泡时,可引起肺泡、肺间质出血和炎症。 蚴蠕动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成虫引起的症状
主要为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 广泛出血及溃疡。
钩虫在小肠粘膜上 经常更换吸附点,并分泌 抗凝血物质。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与性别 农村较城市受染机会多,与随地大便习惯 及人粪施肥以致污染地面有关。 一般以青壮年为多,儿童较少,男性患者居 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钩蚴所致的症状
皮疹发生在皮肤接触
污染的土壤或沙子,
是幼虫穿透皮肤刺激局部
皮肤发生痒性丘疹,
有的1-2天转成水泡,
约数日内自行消退。
钩虫生活史
钻入皮肤→皮下组织→侵入血管及淋巴管 →右心→肺泡→支气管→会厌(咯出)吞咽入 胃→小肠发育成虫。 以上过程约需4~5周,而每一成虫在体内 的寿命,十二指肠钩虫为5~8年,美洲钩 虫为3~6年。
钩虫生活史
幼虫由污染的食物经口侵入人体,则直接 至小肠发育成为成虫。 但有一部分幼虫仍可从消化道粘膜钻入血 循环中,则其发育过程与从皮肤侵入者相 同。 幼虫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发育为成虫, 称为先天感染,但比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四,胃肠纤维镜检查
诊断
流行区有接触史或粪毒史 严重贫血 粪便检查有钩虫卵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 溃疡 其他原因的贫血
治疗
一,钩幼皮炎的治疗; 左旋咪唑涂肤剂 15%阿笨达唑软膏 皮炎广泛者服用阿笨达唑10~15mg/日, 分2次,连服3天。
治疗
二、驱虫治疗 阿笨达唑,400mg/日,1次/日,连服2~3天。 甲苯达唑、200mg/日,1次/1日。 复方甲苯达唑,成人每日2片,连服2日。 服用2周后查钩虫卵,转阴率在70%--90% 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 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 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丝状蚴
幼虫在热带地区可维持
生命6~9周,
在温带可维持6个月,
在寒带(1~15℃)
则易于死亡。
钩虫卵 在低于5-10℃时易死亡,
钩虫生活史
◎生活史两种钩虫均寄生 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内 ◎寄生在肠内的雌雄成虫 交配后,每天排1万~2万 虫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阴 暗潮湿的环境中,经5~8 天即可在泥土中孵成具有 感染性的丝状蚴。 ◎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 在不同情况下,得以钻入 人体的皮肤粘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