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模式
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 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 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 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 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 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 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 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 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两个阶段。
(四)社会行动模式 1、代表人物:纽曼(美) 2、主要观点: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意 识和能力,强调每一个公民都应真正的发 挥其社会作用。 3、操作过程:设置相应的课程加以培训,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
(五)完善人格模式 1、强调 学校应当向青少年传授普通的道德价格观, 以“尊重”和“责任”为主要内容。带动 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提出完善的人格三 因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 为。 3、操作过程:书P242
三、我国当前德育模式初探
(一)价值观导向模式(强调引导整合) 主要观点: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受 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的支配与调节。中学 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当今 。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因而需要引导。 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不同 的价值取向,使之能在不同的环境、不同 评价中做出正确选择。
(四)心理辅导模式 1、主要观点: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是 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最 终目的就是培养和形成个体良好的道德品 质和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的变化又总是 根源于认识、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 动的变化。 2、具体操作:重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 认识社会,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行为践履模式 1、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 为了改善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一 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标志。中小学学 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和道德 情感的发展,常出现知与行脱节现象。 2、具体操作:让学生在更多的参与、活动 和实际锻炼中养成道德习惯,以此促进思 想品德的全面提高。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 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 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 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 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 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 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 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与秩序定向阶段两个阶段。
第二节: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概述:
(一)模式,即“典范”、“范例”,是一 个包括许多部分的有机体。是某种事物的 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
(二)德育模式:就是进行德育活动的标准 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德育标准式样。 德育模式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 既是道德理论的范型化,又是具体经验的概 括化。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达到这一道 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 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 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 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 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两个阶段。
(三)体谅关心模式 1、代表人物:麦克菲尔(英) 2、主要观点:体谅关心学生是德育的起点 与归属。一切为了学生,同时培养学生学 会体谅关心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 3、操作过程: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他人的课 堂、校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将学生的气质修炼和行为举止的塑造与发 展学生的道德判断结合起来。(汶川地震 事件)
(二)情感体验模式 1、主要观点: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 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 2、具体操作:以人为本,愉快教育。让学 生在各种实践和活动中,通过以体验为核 心的情感经验积累,使认知和情感相协调, 改造和重新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内化 为个体稳定的道德信念和形成相应的行为 方式。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 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法律可以 帮助人维持公正。但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 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 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 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 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 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认知发展模式 1、代表人物:科尔伯格(美) 2、主要观点: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 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 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 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将 道德发展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 平 3、操作过程:道德两难法、团体公正法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 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 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 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 孩子”的要求,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 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 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 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 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 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他们 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 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 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 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 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 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三)德育模式的分类: 徳目模式 普通模式 能力模式 生活模式 德育模式
特殊模式(微观模式)
二、西方几种主要德育模式
(一)价值辨析模式 1、代表人物:拉思斯、哈明等(美) 2、主要观点:源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因人而 异,价值相对,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 人,但人皆有学会自己决策的本能,个性 对价值作出判断时皆取决于他内在的准则, 德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分析、辨别和认 清自己的价值,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3、操作过程:(书)P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