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阅读专题27篇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题27篇含答案

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共27篇)目录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 (3)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 (5)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7)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9)快乐是一种能力 (12)儒雅之风 (13)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15)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17)谈孝(季羡林) (19)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 (21)人,要有五识 (23)储蓄人生 (24)“看脸社会”的悲哀 (25)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苑广阔) (26)敬业与乐业 (28)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29)高贵的“低头”(陈鲁民) (31)谈沉潜 (3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34)玫瑰和胶囊(沈奇岚) (36)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37)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39)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 (41)从拴象说开去 (43)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45)今(李大钊) (46)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48)1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

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有删改)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

(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材料一。

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2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

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

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

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读书莫忘做笔记。

”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

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1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放在文中第⑥段最合适。

因为第⑥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

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习笔记之事,与第⑥段内容一致。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服力。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B)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3培养自己的“静能量”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