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一、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常见的考题样式:1、选择题如:能够概括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2、填空题如: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3、判断分析题如: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2)课本链接《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结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中间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位置:1、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2、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3、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4、从篇末找中心论点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陈述句作用:是全文(段)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3)疑惑点•论点: 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
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它的范围比论点大•结论部分: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或再次重复论点,或提出号召(要怎么样\应该干什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方法总结1、根据议论文论点的特点概括2、找中心句(中心段)、议论性的句子(段落)3、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4、驳论文的论点是它们的相反的观点二、论据(1)常见的考题样式:•1、概括文中的论据•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2)什么是论据?•议论文的论点,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根据材料的性质,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论点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3)根据不同的考题,如何答题1、概括文中的论据①确定中心论点②论据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③具体概括怎样体现(回扣文段内容,做出具体回答)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①作出否定回答②确定两段的具体内容③判断两段的关系(并列/递进)④并列联系前文介绍的顺序符合前文介绍的顺序,所以不能颠倒。
递进意思逐渐深化,所以不能颠倒。
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①(作出否定回答)②具体分析事例(名言),回答该事例(名言)的反映什么精神或思想直接作用论证某一段的观点跟其他论据间的关系③联系中心论点答出其根本作用:更具体地更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更全面地文章开篇引用名言或事例的作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用******的事例,引出论题/论点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选择①充分理解论据的内容,把握它的作用。
②回扣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的衔接,有针对性地选择。
三、论证方法(1)什么是论证议论文的说服力与雄辩性集中表现在作者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表现在这一过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即表现在文章的论证上。
论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所以,在阅读中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对文章论证的内容及手段的深人理解,其中分析其作用尤为重要。
常见的考题样式:•1、判断一段文字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2、说出一段文字的论证思路(2)常见的论证方法:(3)方法总结例证法: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1、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的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要答具体),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列举一些现象,引出论点(论题)对比论证法:是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1、这种方法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2、往往强调了正确的一方面(论点)比喻论证法: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领会作者遣词用句的匠心,是读懂议论文的根本途径。
道理论证: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原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的科学论断或名人名言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1、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2、更有力地证明某一论点实战操练:成都市善待挫折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使你站...,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12.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
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13.(3分)不能删。
(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2分;语意相近即可)14.(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
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
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
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