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作者:余卫平赖锦松来源:《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采用实践探索、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进行梳理,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分析升本前后的建设状况,在师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总结实践探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条件、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大课程观、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深化改革的构想,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实践目前全国本科院校有800多所,其中在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200多所公办学校和近100所民办独立院校共计300多所,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方阵(第一方阵是985、211大学,第二方阵是有几十年建设的老本科),教育部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
近年来国内专家对此类高校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最终归宿是建成应用型品牌大学。
[1]由于办学时间短,多数院校还处在为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努力中,办学特色还在摸索,包括公共体育课程在内的许多课程建设均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如何实现战略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开拓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伴随2002 年教育部出台的最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高校体育课程进入改革深入时期,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3],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时机,推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尽快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本文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结合升本前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状况,以不同的发展阶段为脉络,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深化改革的构想,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1 升本前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回顾公共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广东培正学院2005年升格为本科,升本前学院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一直高度重视,仅仅12年时间就基本达到了其他老牌专科院校用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的水平,但也仅仅定位在专科层次发展。
回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1 第一阶段是摸索期建院初期,学院就沿着公办专科学校课程构建模式开设了公共体育课程,执行国家规定的36学时/年,2学时/周,18周/学期。
至于上什么内容,由谁来上都不重要,体育教师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的或外聘的,只要带着学生完成2学时体育活动即可。
1.2 第二阶段是起步期1998年学院逐步迈向扩张的阶段,当时的公共体育课程是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中的一门公共课程,为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开始以田径为主线,包括跑、跳、投等,附带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内容;体育教师还是以外聘为主、专职为辅;教学条件以田径场为中心,以篮、排、足球场地为辐射,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体育教材;教学方式以外聘教师为标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公办高校,方法和要求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教师安全组织教学,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注重教会学生田径的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学生的学习评价按照当时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执行。
[4]1.3 第三阶段是改革期2002年伴随新《纲要》的颁布,学院开始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伴随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下设体育组,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由于还是专科层次,体育课程仅在第一学年开设,教学内容分项目传授技术为主线,包括: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选项;体育教师开始以专职为主、外聘为辅;教学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乒、羽、网、健美操等场地,开始参考省级教材编写本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以专职教师为准,开始摸索形成本校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注重以专项技术学习为主,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评价以掌握专项基本技术为标准,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开始有组织的教学科研活动。
2 升本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1 第一阶段是转型期伴随2005年升本,学院从规模扩张中逐步认识到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认真思考与实践向本科层次的办学转型,全院所有课程的重心都转向本科教育,此时段的公共体育课程伴随体育教研室从人文与基础教学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体育教学部,开始转向两年制的本科层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项目技术技能为主线,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增设了包括:器械健身、艺术体操、定向越野、游泳、毽球、轮滑、体育保健等选项,其中体育保健专为体质弱势群体开设。
在高年级开始增设体育选修课;体育教师专职化增强(还有极个别校内兼职);教学场馆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健身房、游泳池、轮滑场、毽球场等等;在编写本科教学大纲基础上开始组织立项编写校本教材,并于2007年正式出版;教学方式以专职主讲教师为准,开始探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效果注重以掌握专项技能为主,以掌握基本体育理论和一项游泳技术为辅;教学文件管理开始规范化要求,教师业务能力进一步专业化,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课程建设初见成效,选项体育课通过校级合格课程评定;开始有组织的教学改革研究。
[5]2.2 第二阶段是实践探索期从2009年学院在经历了学士学位评估后,紧接着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办学评估,在此期间一切工作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学院确立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开始进入了坚持内涵式和特色办学道路的实践探索发展阶段。
此阶段的公共体育课程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进入了快速建设期。
[6]2.2.1 重视师资队伍和本科教学大纲建设2009年以来体育部专职教师增加到22名(不再聘兼职),但更注重教师职称、学历学位的提高,目前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为硕士15人、本科7人,在职攻读硕士2人,已形成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2011年体育部组织骨干教师重新修改了本科教学大纲,完善了一、二年级包括篮、排、足、羽、乒、网、毽、武术套路、散打、健美操、艺术体操、轮滑、跆拳道、体育保健等14个项目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确立了高年级开设包括篮、足、羽、乒、网、拉丁操、游泳、轮滑、跆拳道等9个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2.2 完善了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2010年体育部开始组织探索多媒体体育理论的教改研究, 3个教研室先后分别申报通过学院立项,历经两年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基本完成了体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教改实践探索,明确了每学期除第一教学周开展一般体育理论课外,学期中还要上至少一次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体育理论教学[7],初步形成了我院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
为此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间公共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为顺利开展教学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每学期体育部都制定多媒体教学专用课表,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老师们不断完善与更新理论知识点。
2.2.3 定期组织修改校本教材2010、2012年体育部两次组织骨干教师修订了校本体育教材,进一步充实了新项目和完善了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发展需要,教材已成为学生自觉参与和指导体育锻炼的工具书。
2.2.4 重视建设促进课程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结合教育部评估,2009年开始体育部逐年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体育课教学常规制度、体育课教学安全管理制度、游泳课教学安全管理制度、体育教师岗位职责、体育部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等。
为公共体育课程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保障。
2.2.5 争取课程建设的成绩2009~2012年期间,3个教研室共同努力先后组织申报通过了足、乒、羽、散打、篮等5门校级优质课程建设;2012年体育部第二教研室通过学院立项开始建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经体育部推荐,2012年两位体育教师参加了“全省首届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优秀教学课例评比活动”,均荣获三等奖;近年来体育教师公开发表有关教学科研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近三年人均超过1篇/年,每年都有校级教改项目立项,论文质量也逐年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师生认可,学生为体育教师的评分均在90分以上,体育部每年都有1/3的教师荣获校级课程教学优秀奖。
2.2.6 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更需要如此,由于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还很有限,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认识普遍还是比较保守,安于现状的教育思想还很浓厚,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解放,以至于课程建设的特色还不够突出,具体不足包括:尚未建起有特色的共建精品课程、针对课程建设深入研究太少、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存在脱离现象等。
3 今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构想今后一段时期,体育部应以学院“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积极实施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划,并带领和发动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更大突破努力。
3.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其更专业化体育部要进一步重视加强组织学习,尤其保证经费,支持和鼓励教师骨干走出去学习,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现代公共体育课程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建设,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快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学习和普及、不断增强中青年教师参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识、组建课程建设师资团队等。
3.2 突出内容层次化,完善课程体系由体育部牵头,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骨干优化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充实理论教学资料内容,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加快符合学院实际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并有层次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6]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培正特色的应用型、知识型、健康型人才。
3.3 改进教学条件,突出教学手段现代化,逐步实现教学网络化体育部要适时向学院汇报教学场地的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推动学院有计划地进行体育场地建设与改造,力争在目前生均面积约4.44平方米基础上增加到5平方米;进一步有计划地完善多媒体教室教辅器材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参考教材等;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为契机,组织教师骨干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借助学院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共建精品公共体育课程,将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公共体育课程中。
3.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健康性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评价,当前各课程的考核评价还处在比较传统、单一的状态,缺乏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技能与体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应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主讲教师加强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探索,要用良好的考核评价去指导更科学的教法,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又增强体质健康、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