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训练61古诗歌7大题材读懂练(羁旅思乡诗)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注]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黄仲则:清代诗人。
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
[多学一点·积素养]
(1)文化常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近年来,人们对老人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2)诗家语
①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
②有酒有花翻寂寞:“翻”通“反”,反而。
③差喜:幸好。
④衰亲:老母。
[多练一点·胜选择](判断正误)
(1)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
(2)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
(3)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
解析: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
(4)“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
(5)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
解析: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
(6)尾联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
(7)尾联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夕
崔涂[注]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
[多学一点·积素养]
(1)典故
①蝴蝶: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
②五湖: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诗中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2)重点意象:子规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子规啼血典出《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另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这些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这便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古往今来有关“子规啼血”的歌谣、诗词数不胜数。
[多练一点·胜选择](判断正误)
(1)诗的首联渲染一片暮春景物: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时令与诗人的行动,引起下文诗人凄楚情怀的抒发。
(√)
(2)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实一虚;“蝴蝶梦”与“子规枝”,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
解析:“一实一虚”错误,应是“一虚一实”。
(3)“蝴蝶”两句进入正题,写“春夕”,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
(√)
(4)“故园”两句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呢!“唯”字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
(5)“自是不归归便得”一句,表达了诗人想“归”而不能“归”的无奈。
(√)
(6)“五湖烟景有谁争”句中化用范蠡携西施归隐五湖的典故,可知“归”字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
(7)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清新。
诗的前四句描绘暮春之夕的特定情景,后四句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
解析:“风格清新”错误,应是“风格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