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资源论文

海洋生物资源论文

蔡菲菲201200191003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级5班目录摘要 (3)(一)引言 (4)(二)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5)1.近海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5)2.近海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5)3.污染严重,引发赤潮,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5)(三)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源 (5)1.陆源污染物 (5)1)工业污水排海 (6)2)城市生活污水排海 (6)3)农药、化肥污水排海 (6)4)海洋石油运输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上溢油事故频发 (6)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6)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 (6)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6)(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 (6)1.把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6)2.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不够 (7)(五)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 (7)1.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7)2.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 (8)3.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8)4.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8)5.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 (9)(六)结论 (9)(七)参考文献 (10)山东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结课论文浅谈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摘要近十年来,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临港、临岸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企业治污净化设施没有同步跟上,污水向河道和入海口无度排放,污染了海洋。

还有的甚至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支配下,企业长期不安装治污设施,任其自然排放,使得海洋这块蓝色宝地受到日趋严重的污染。

部分海湾和近海海面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呈日益加剧的趋势。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

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

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

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污染;因素;防治措施;科学开发第3 页二、山东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结课论文三、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部分海湾和近海海面污染已相当严重,而且呈日益加剧的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一)近海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我国近海海域监测结果表明:1998年,从东北的辽东湾到广东的西部近岸海域,半数以上沿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水体环境质量在总体上呈继续下降趋势,部分海域水体环境恶化。

以黄海和渤海为例,近岸海区无机氮超标率分别达到46%和45%,重金属污染超标率分别达到19%和42%,铅的超标率分别达到81%和85%,油污超标率分别达到6%和1%。

渤海近岸海域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超标率达到13%。

(二)近海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监测表明:近岸工业、临港工业和滨海城市的工业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海每年就达100多亿吨,年增长率约5%。

污水污染近岸海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部分海域和海底生物几乎绝迹,或已经绝迹,“海洋沙漠化”现象已开始呈现。

(三)污染严重,引发赤潮,渔业资源破坏严重近海海域和江河入海口是各种鱼、虾、蟹洄游、栖息和产卵繁育幼体的天然场所。

由于水体污染恶化,环境灾害频发,赤潮灾害频率逐年增加,每年发生的赤潮就达几十次,影响面积最多高达6000多平方公里,造成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三、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陆源污染物1.工业污水排海第5 页一些工矿企业,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不惜损害生态环境。

目前,全国有70%的排污企业没有建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即使已建治污设施的企业,正常的运转率也不到50%。

大量未经处理或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和有害有毒物质直接排入江河或海域,造成海域严重污染。

这就是当前海域环境治理赶不上污染,海洋环境保护赶不上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城市生活污水排海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加剧,赤潮频繁发生。

据统计,1980年—1998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400多起,平均每年20多起,到90年代平均每年又上升到30多起,对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化肥、农药污水排海化肥、农药在农作物中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有机物质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量逐年增多,有时经过暴雨洪水和农田排水,进入江河,最终排入海中,污染海域。

4.海洋石油运输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上溢油事故频发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6起。

1980年~1998年,被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溢油事件达102起,污染大面积海面。

因溢油污染导致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使渔民经常空手而归,生活来源无着落,人心不稳定,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

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三)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四)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

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另外,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一)把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山东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结课论文有些海洋工程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时造成周围环境包括对海岸带的侵蚀、淤积和损害。

有些围填海工程使用的材料中含超标放射性物质或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污水、固体废弃物和海上作业泥浆,特别是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排放的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含油污水、残油和废油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

由于海岸带开发强度的加大及开发规模的扩大,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

海岸带高脆弱区已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4.5%,中脆弱区占32%,轻脆弱区占46.7%,非脆弱区仅占16.8%。

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等受到围填海活动、陆源污染、海岸侵蚀、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严重的海岸带区域。

(二)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的海洋执法管理部门与海洋管理一样,分散于有关的涉海部门内。

我国海上执法部门和单位主要有中国海事、中国海监、渔政渔港监督、环境保护和公安边防等5个部门,形成当前海上执法体制所谓的“五龙闹海”的局面。

我国现有的这些海上执法力量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各执法力量的职责虽然有分工,但有些是交叉的,有些是不明确的。

这种分散的海上执法力量,由于部门分割和法律规定一方面的管理执法只能由一个部门的执法队伍调查处理,其他部门的执法队伍在海上即使遇到违法行为,也无权进行监管;同时,由于一支执法力量只有权负责一个方面的执法,而不能承担海域所有行政执法任务,致使一些领域无人执法,出现执法真空。

部门之间缺少联系沟通机制,上面的部门抢职责,下面的部门推工作。

以上问题造成对一些违法行为特别是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侵害我国海洋环境的行为不能被及时发现,以致造成严重污染后果。

另外,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环境的意识缺乏也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开发步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海洋知识特别是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却没有同步进行。

五、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一)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海洋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而这些损害环境的行为与人们对海洋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密切相关。

加强海洋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使人类利用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主第7 页要途径之一。

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中,如果对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进行决策时,应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这既能弥补立法者的考虑不足,又可以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使相关法规政策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更为顺利。

(二)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严格监控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入海,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监管,严禁偷排和超标排放。

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促使污染企业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或者关、停、并、转。

控制海洋污染,必须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

以往我国海洋环境管理难以真正发挥效力的原因还与对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太低、处罚过轻有关。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有关的海洋保护法规进行适当修改,加大对海洋污染者的惩罚力度,要让那些视环境保护法令如儿戏,大肆向海洋排污和向海洋倾倒废物的企业、船只、海上结构物实施巨额罚款,甚至对其主要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以大大提高海洋污染的成本。

(三)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但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有的政策性法规内容比较原则,缺少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适用性、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专业性法规适用范围比较窄,规范对象比较单一。

因此,应当认真总结梳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充实和细化相关立法内容,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