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探秘.论文doc

海洋生物探秘.论文doc

海洋生物探秘课程期末论文《捕捞业对海洋鱼类资源的影响》一、认识海洋捕捞业海洋捕捞业是利用各种渔具、渔船及设备捕捞海洋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的生产行业。

海洋捕捞业是传统海洋产业,是海洋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捕捞的生产工具包括渔船、网具、捕捞机械、助渔导航仪器等。

渔业是2亿人民的生计和粮食安全的核心,特别是在发展中世界,而地球上每五人中就有一人以鱼类为主要蛋白质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迅速发展。

捕捞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东海,其次是南海和黄海,来自渤海和其他海区的捕捞量较小。

根据数据,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中,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渔获物总量的67%,其余依次是虾蟹类、贝类和藻类。

二、适度的捕捞促进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里生物数量繁多,适度的捕捞有利于为鱼类制造足够的空间供其得到足够的饵料成长。

其次,适度的捕捞有利于为鱼类提供充沛的生长期,提高鱼类的质量。

最后,因为适度的捕捞有助于海洋环境的清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减轻海洋污染对鱼类的伤害,促进鱼类的健康成长。

所以,适度的,或者说,中等强度的捕捞对鱼类的多样性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增加渔业产品产量、拓展我国海洋发展空间、参与全球海洋资源分配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过度捕捞的原因和结果就我国渔业而言,虽然我国的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

渔业产量特别是捕捞产量的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长,海上项目的建设,污染物对大海的过量排放等。

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渔业资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过度捕捞,捕捞区域的扩大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出海捕鱼早已不能与过去人工撒网打鱼同日而语。

大马力渔船被广泛使用,机轮实现了自动化,而且渔船装备非常现代化,渔船的电子技术高度发达,计算机技术在渔船中的利用越来越普及,渔用超级电脑普遍用于捕捞船。

而且,不少国家先后发射了不少不同系列的人造卫星,为渔业、航海等部门服务,任何大的生物种群都可能在几年之内被破坏殆尽。

这种例子在世界各海域都发生过。

例如,原产量很高的大西洋鳕鱼、太平洋鲱鱼、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和小黄鱼等,都由于捕捞过度减少了种群的总量,影响了种群的更新,缩小了生活区域,降低了繁殖水平,直至形不成渔汛。

人们对鱼无止境的胃口,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会对海洋鱼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捕捞会破坏渔业资源,改变鱼类的生理现象;其次;过度的捕捞会破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再者,过度捕捞会使渔获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灾难。

而且,不要以为鱼类的消失只影响到海洋,捕鱼的工人也会失去生计。

(1)过度捕捞会破坏鱼类资源过度捕捞破坏鱼类资源主要表现在渔获物质量的下降,性早熟及鱼类小型化。

为什么过度的捕捞会造成捕捉到的鱼类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呢?那是因为,鱼类为了不在人类的围捕下灭绝,无奈启动了“强迫进化”。

比如,一些鱼本来到两三岁才进入性成熟期,现在不到一岁就“早婚早育”了。

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赶在被捕捞之前把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

然而,并非所有的鱼都能成功“强迫进化”,如果鱼群的强迫进化速度难抵捕捞造成的鱼群锐减速度,那么这个种群将面临消亡。

然而即使鱼类强迫进化,低龄鱼的繁殖能力远小于高龄鱼,不止繁殖数量少,性早熟及近亲繁殖还使幼鱼质量变差,存活能力下降,体型变小,出现大量杂鱼,小鱼。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加以保护和控制而是继续大量捕捞的话会有一个恶性循环,渔获物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直到灭绝。

以东海为例,在60年代,东海渔获物中小黄鱼的平均年龄为4~5龄,其中以2~4龄为主, 10龄以上的占14.2%;而在90年代平均年龄仅为1龄左右,如在1998年为0.98龄。

作为东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的带鱼在90年代以来产量虽持续增长,但也以小型化和低龄化的渔获物为主。

90年代初期带鱼的平均肛长为195 mm左右,比80年代初偏小32 mm,而比70年代初则偏小43 mm;带鱼平均体重在60年代为240 g左右,到90年代仅为110 g左右。

正是由于近亲和低龄繁殖,鱼类质量变差,基因发生改变,即使政府开始禁止捕捞,资源受损的鱼类也不一定能恢复。

如加拿大鳕鱼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2003年,在禁渔令实施了十一年之后,纽芬兰水域仍然如同死水,难见鳕鱼的身影。

鳕鱼的数量在十一年的禁渔后不但没有恢复,反而在继续减少。

政府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恢复到“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日子了。

在这种情况下,加渔业部长只得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2)过度的捕捞会破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过度捕捞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导致种群的灭绝。

如今,全球高达80%的主要鱼种已处于过度捕捞的境地,或面临过度捕捞。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过度捕捞”带来的压力。

大黄鱼、小黄鱼曾经是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它们曾经与带鱼、乌贼并称为我国近海的“四大海产”。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如今大小黄鱼双双登上了“红色名单”。

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们均被列为“易危”物种。

曾经著名的大黄鱼和小黄鱼“鱼汛”已经难得一见。

“过度捕捞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秘书长尼廷·德赛警告说,“渔场耗竭对千百万人民的粮食供应构成重大威胁。

”过度捕捞将会截断食物链,使许多海洋生物灭绝,最后人类也不能避免,眼睁睁看着饭桌上的鱼佳肴消失。

若人类继续过度捕鱼,所有具经济价值的鱼类将在2048年消失殆尽,全球渔业也会因过度开发而走上灭绝之路。

就生物多样性而言,海洋生物其实远比陆地生物更丰富。

动物界共分为33个门,其中,全部种类生活在海洋中的门有15个,既有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又有种类分布在陆地上的门有17个,只有1个门仅在陆地上发现。

海洋生态系统如此庞大丰富,使它成为地球的最后一片缓冲地。

王亚民博士表示:“一旦海洋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我们人类和生物将失去最后一片乐土。

”他同时表示,虽然这个变化时间很长,但是恢复起来很难,所以这种恶化的趋势必须得到抑制,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如果过度捕鱼、污染、气候变暖等“凶手”继续“狼狈为奸”,人类不重视对它的保护,“到时候地球将不适合生命的存在,就将成为一片废土。

”(3)过度捕捞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压力近年来,黄海到日本海水域的水母数量大大增加。

不要以为出现水母是件好事情,这恰恰在告诉我们,由于海洋鱼类被过度捕捞,使得水母失去天敌,爆炸性繁殖。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日益严重。

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有海洋生物研究者指出:大型食肉海鱼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近100年来,因过度捕捞,鳕鱼、金枪鱼、石斑鱼等大型鱼类数量减少三分之二,凤尾鱼、沙丁鱼、细鳞胡瓜鱼等小型鱼类因天敌减少而数量翻番。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渔业中心教授维利克里斯滕森说,过度捕捞使海洋鱼类出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情形,即“大型食肉鱼类从海洋中消失,小型食草鱼类繁殖旺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度的捕捞会改变鱼类的结构,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究其当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食物链缩短,食物链网包含的梯级,或者说营养级就减少。

食肉类鱼通常生长缓慢,当渔民捕捞完它们中那些块头最大的成员(例如绿青鳕)之后,就会转而打捞相对较小、尚未完全长大的个体。

与绿青鳕成鱼不同的是,这些未长大的掠食性鱼类的个头不够大,还不足以捕食鳕鱼,而鳕鱼以石首鱼为食,石首鱼则通常捕食黑线鳕,而黑线鳕则捕食小虾。

相反,小型绿青鳕只得捕食更小的鱼类,例如直接以虾米为食的鲱鱼。

因此,消灭大型绿青鳕将使得食物链从6级缩短为4级,从而扰乱了生态系统。

四、应对过度捕捞已经刻不容缓虽然说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对海洋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不仅鱼类资源被破坏,使得质量一降再降。

而且,过度捕捞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重创的,有些物种的灭绝是人类花再多金钱和时间都挽救不了的。

试想,一个渔场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当地渔民集体失业,将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综上,应对过度捕捞已经是迫在眉睫。

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我提出几点:第一、要控制捕捞量和“连带杀伤”。

这需要进行持续的科学评估、限制捕捞总量。

无论是政治因素,还是短期的经济刺激都不应该对这种控制产生影响。

而且,捕鱼采用的技术应当能避免非目标动物受到伤害。

第二、要在重要区域设置保护区。

这些区域包括鱼类产卵和幼鱼生长的区域、海底、现在仍未受到人类大规模干扰的原始海域、珊瑚礁区等等。

第三、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实行严格的捕捞许可制度,科学确定明确捕捞渔民的人数。

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保障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

第四、明确捕捞渔民的权利和义务,抓好打击非法捕捞等“护渔”工作。

例如:各地的捕捞渔民可以成立渔民协会或护渔队,以渔民自治的形式协助渔业部门做好打击非法捕捞等保护渔业资源工作。

只要执行得当,实现全民护渔将不再是一句空话,非法捕捞也将无处遁形。

第五、要对世界各经济鱼种进行评估,并对资源被破坏的鱼种实行禁捕政策,并且开展人工培育养殖,放流等。

另外,政府应当适量减少对捕鱼渔民的补贴,转为养殖补贴,鼓励渔民少抓鱼多养鱼,同时也要对养殖污染进行监管。

在沿海可以建立海洋保护区,给渔业资源恢复提供时间和空间。

我相信,虽然说我们面临着因为过度捕捞带来的危机,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定有转机的,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能够实现,海洋鱼类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五、课程感想海洋生物探秘这个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认识了很多以前根本没有想象过的生物,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感觉自己只是在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门前逛一逛,很遗憾的是它的魅力与神奇来不及去探讨。

但是这个课程让我领略到的东西已经足够回味。

经了解,很多曾经数量上千万计的物种如今有的已经灭绝了,永远进入了历史博物馆,有的被列入濒临灭绝的红名单中。

就如被成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因为长得貌美,动作优雅备受关注,但是最后还是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最后的一头白暨豚还要很努力地在人类饲养的环境下生存了十载。

人类的迟来的爱还是没能留住它。

像这样的悲剧实在太多太多了。

有一句话在我脑海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海洋的一切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我们必须好好爱护它。

犹记得那次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去参观红树林。

那是我一生中难忘的经历,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二十年来骑自行车第一次骑自行车骑了前后六个小时!全部人穿着犹如海水一般的蓝色对队服,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

虽说时间很长,而且一路上可真是“灰尘仆仆”,但是能够和同学们一路上谈论着趣闻也不失为一种惬意。

好不容易到了红树林,却令我感到很失望。

因为汕头这边的红树林已经被破坏得相当严重,以至于我们亲眼看到的红树林和书本上认识的相差甚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