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移:想象及现实

产业转移:想象及现实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来源:《新世纪》-财新网2010年09月20日14:10 烈日炙烤大地,房屋拆迁废料四处散落,推土机在大片开阔地里左右扫荡。

四川省西充县多扶镇,一个普通的西部小镇,居民们很难想到会有园区建在镇里,之前连县城都没有工业园。

现在,西充县政府告诉大家,多扶食品工业园建成后,到2015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利税20亿元,解决1万人就业。

附近居民们摇着蒲扇,围观着工地,畅谈着可能因工业园区建设而改变的生活。

这是现在中国中西部常见的景象。

各类工业园区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在政府的宣传中,人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转移”已经启动,工厂将填满那些正在建设的园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外出打工挣的钱,用到附近县城乡镇买房。

如果在家就能打工,他们就不再去沿海了。

地方政府有着勃勃雄心,希望借产业转移之机,完成城市角色的重塑。

这完全有经验可循。

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发生了三次以上大规模跨国、跨区域产业转移,几乎每次都必然推动承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力,推动承接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催生一批中心城市和工业带,成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迅速崛起的助推器。

不过,在四川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另一番景象却正为政府的产业转移热忱发出警报。

农民们开始找政府理论,因为他们当初被急征的土地闲置了。

这个主要依托产业转移、规划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工业园,如今多块企业用地荒废。

经历今夏持续交替的酷暑和暴雨,饱食阳光雨露的野草,正肆无忌惮地疯长。

在本刊记者采访中,包括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承接地的多位官员均坦言,推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仍有很大难度。

产业转出地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在行政干预下迅速发酵,而转移产业总量仍然相对稀缺,这令承接地之间的厮杀加剧。

在缺乏整体有序、合理规划的产业转移指导方略下,如饿虎扑食的中西部地方政府,不惜出手各种优惠政策,精明的商人渔利其间,重污染的化工厂占据了一半以上中国人饮用水的源头。

为迎接产业转移,原有地域经济形态被打破,并引发资源分配、区域分工、城市定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各转入地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诸多利益亦纷争不断。

产业转移这幅巨图,能否在政府执笔下绘就,尚无答案。

撬动“龙头企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行业企业及配套项目落户的链状转移模式最受推崇细雨洒落长空,装在火车集装箱的电脑,整装待发。

5月19日,重庆制造的首批电子产品专列,首次通过重庆铁路集装箱枢纽站,开往深圳盐田港,再由海船转运至欧洲。

这标志着重庆铁海联运华南通道全面打开。

而制造这批电脑的,正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集团。

富士康集团项目落户重庆可谓一路加速。

2009年8月4日签约,在50天后,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就开工建设,创下重大项目自签约到开工用时最短记录。

在经过八个月调试运行后,2010年5月19日,富士康(重庆)产品外销基地正式投产出货,运往欧洲。

以垂直整合能力著称的富士康,还为重庆带来了50多家供应商,仅5月19日当天,就有30多家富士康供应商与重庆市政府签约,包括全球最大笔记本电池企业新普公司。

整个产业链为之撬动。

昆山宏达兴工业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富士康集团的一家供应商,该公司50%以上的业务来自富士康集团。

总经理申国顺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和2006年间,追随富士康集团的脚步,这家公司先后在深圳宝安和山东烟台设了厂区。

他说,如果跟着富士康获得的订单可靠,那么公司将会随其“再下一城”。

这是时下西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故事。

卖力推动产业西进的各地政府,最为推崇的,正是通过引进一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行业企业及配套项目落户的链状转移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些重要的中西部城市更是势如雨后春笋。

其中又包括已有基础的链状转移和空降式的链状转移。

前者诸如各地摩托车企业转向重庆,因为重庆摩托车产业本已比较发达,产业链基本齐全。

再如湖北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则因当地有中国最大的精细磷酸盐生产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湖北兴发化工集团,以此吸引相关产业。

后者则如富士康等电子企业的落户。

2010年1月26日,惠普中国第二座综合性电脑生产基地在重庆投产,惠普就召集了20多家产值规模在百亿元左右的配套厂商,到重庆考察投资,目前大多已落子重庆。

仅仅一个月后,2010年2月26日,全球最大服务器制造商——英业达中国第二生产基地在重庆开建,该公司在当天也携70余家核心供应商而来,给重庆牵线搭桥。

湖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此类情况不胜枚举。

在2010年湖北省就突然冒出了两个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即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和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

这跟转移企业的到来密不可分,反过来,集群吸引亦促进了产业转移。

数据也的确令人鼓舞。

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该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2332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120亿元,吸收转移产业态势整体趋好。

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今年4月向台湾企业推荐湖北时便充满自信地表示,现在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大趋势愈加明显。

为抓住机遇,早在2008年,湖北省政府就曾委托包括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内的多家机构,调研产业转移情况。

同年末,调研成果《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报告出炉。

该报告称,转移的策源地,将主要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环渤海等外向型经济活跃圈层。

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增长至1.4万亿元左右的规模。

报告乐观地指出,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尚处于启动阶段,下一步将进入产业转移规模化阶段,产业转移将日益加速。

“趋势”未成“现实”直到2009年,一向被认为“油电煤运”成本更低的内陆,在加工贸易上的地位仍是微不足道,被广泛提及的“西部优势”也往往并不完全真实然而,在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看来,产业转移从“明显趋势”到真正成为现实的距离,并不如承接地政府所想的那么近:“在前两年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土地费用、环保成本上升,当时就预计会有大规模的转移,金融危机时有人说感觉趋势更明显了,但现在看来,我不认为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实际上,中西部内陆省份迫切盼望的“产业转移”中,沿海加工贸易向内陆的梯度转移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这一提法在过去20年内并不新鲜。

但至2009年底,中国加工贸易达到1.1万亿美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占到整体进出口贸易规模一半,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早已成为“世界工厂”,一向被认为“油电煤运”成本更低的内陆,在加工贸易上的地位仍是微不足道。

在企业层面,被广泛提及的“西部优势”也往往并不完全真实。

苏州维鲸电子绝缘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维鲸电子)业务经理孙明正就觉得,到西部投资用到劳动力上的成本,最终并没有下降。

在他离开苏州时,当地月基本工资标准已经超过了1000元,而重庆璧山县才560元,最初他们觉得人力成本可少两成左右。

事实是,“璧山县的工人对工资绝对值要求很高,通常为1400元,他们甚至希望社保不用买了,直接发给他们。

”孙明正说,但这怎么可能?要达到他们的预期,就只有两班倒多加班才行,而在当地招聘的绝大多数工人,目前的劳动效率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农民工的跳槽比预想要严重,也加重了成本负担。

在长三角的时候,该公司给农民工保证有宿舍居住,很少有人跳槽到其他公司。

但到了农民工家乡,“现在我们在重庆修宿舍,还得装上空调,让他们住得舒舒服服的,请他们别跳槽,因为工厂需要熟练工呀。

”孙明正表示,农民工频繁跳槽,导致培训成本增加和生产效率提高不起来。

重庆市綦江县原政协副主席、重庆川江针纺公司董事长冯秀乾说,如果加上诸如养老保险等待遇,农民工在西部地区的待遇,跟在东部地区的待遇在进一步缩小。

反过来,缩小的待遇促进了农民工回流趋势,则在逼迫着企业西进:“农民工都回流了,企业在沿海,真能正常生产?”对农民工而言,是选择被拴在沿海的工厂里劳动、生活,甚至很少与外界接触?还是回到户籍地过着“离土不离乡,天天见婆娘,娃儿有人带,土地不撂荒”的生活?冯秀乾说,如果西部地区的工资提高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很多农民就不愿外出。

在重庆市开县,本刊记者就遇到了此类情况。

当地农民王楚元带着一帮邻里亲朋,在广州服装纺织企业打工多年,2008年准备集体离开。

打工的公司多次挽留他们,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跟部分农民工合伙到重庆开办开县盈进毛纺有限公司,用的还是之前那些农民工。

不过,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劳动力问题能够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甚至不是个体企业西进的主要理由。

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抽样调查数据,转移到湖北的企业,69.2%的迁移企业因想降低成本、46.2%的要拓展内地市场、30.8%的想利用当地资源、17%的因可来此申请发展用地,只有12%的企业因为当地工资低。

另外,转移企业更多看重的还是经营成本和土地价格。

30%的被访者认为可降低经营成本,25%的被访者认为土地价格低,均高于12%的被访者选择人员工资低。

但在现实中,即使链状转移模式被广为推崇,也仍不能有效降低因产业配套不善带来的经营成本高企。

有家广东转向湖北的企业,转入的一年时间里,向当地政府反映了80多个问题,其中60多个涉及产业配套,最小的甚至涉及螺丝钉,称其采购也需到外地才行。

而作为纺织大市,武汉有2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2009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达到89.36亿元,产业集群特点突出。

尽管如此,每年武汉市的服装企业仍有近20亿元面辅料需要远赴浙江采购。

企业即使大如富士康,也未必能承载起整个产业链转移之重。

目前,落户重庆的笔记本电脑配套商总量已达80家,但多为一级配套商。

维鲸电子的孙明正表示,富士康重要的下游客户已随迁来渝,但上游供应商只是在渝设立了服务点,对市场尚处观望。

湖北省一家商会的秘书长向本刊记者表示,产业链如同食物链,越是下游的企业,生存环境越是恶劣。

下游小企业对成本特别敏感,如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实际的帮助,很多小企业都生存不下去。

就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看,化学纤维、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行业的产品,往往具有原材料及半成品性质,这几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初步衡量一个地方的产业配套能力。

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数据,在2007年,湖北省这一比例为4.16%,江西省为2.24%,湖北为2.06%,山西为0.28%,而广东省为4.46%,数据基本呈越往西部数据越低的情况,这实际上也表明了,越往西部产业配套能力越弱。

金融服务业的配套支持也显不足。

重庆开县盈进毛纺有限公司在落户开县后,一度运行困难,公司负责人曾在2009年初多次找到开县政府主要领导,请求贷款支持。

相关主题